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三打白骨精”缘何成为经典?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2月16日版次:13

  赵宏本经典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三打白骨精”之所以成为经典,是因为本来志同道合的人物发生了心理“错位”。
  我们看《西游记》,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西天取经,一路上都是打出了生活的常规的。妖怪很多,一个个妖怪都想吃唐僧肉,孙悟空顺利地把它们打倒,打不倒、打不过怎么办?很简单,找观世音,妖怪再胡闹,观世音就把它消灭了。再往前进,又碰到一个,老叫观世音不好,就再换一个人——如来佛,又把妖怪给消灭了。可是读者却连妖怪的名字都忘掉了。因为,在打的过程当中,孙悟空、唐僧、猪八戒、沙和尚的精神状态有没有什么变化?没有什么变化,都是同心同德,一往无前。这就不是好的情节。
  但是,有一个妖怪我印象绝对深刻——白骨精。当然不是因为她是一个女妖怪。这个女妖怪她一出现,人物的感觉不一样了,孙悟空一看,白骨精,一棒把她给打死了。他火眼金睛啊!唐僧一看,善良的女子。我们往西天取大乘佛经就是要救人,让人们都长生不老,经还没有取到,你就把人杀了。这个问题可大了。而猪八戒一看,嘿,好漂亮,好精彩哦!因为《西游记》的英雄平常都是无性的,唐僧是以无性为荣,孙悟空是不屑有性,他是石头里蹦出来的。猪八戒是唯一有性感觉的男英雄。当然,沙和尚最差劲,他不但对女孩子没感觉,对男孩子也没感觉。那四个人一起前进的时候,都是常规心态,都是和尚嘛,相安无事。但女人一出现就糟糕了,于是猪八戒的感觉就越出常规了,潜在的性意识就非常强烈地、非常坦率地表露出来,于是“戏”就来了,造成了极大的灾难,弄得孙悟空被开除掉,唐僧等被白骨精被抓去,放在蒸笼里,差一点葬送了西天取经的事业,猪八戒自己差点把老命都送掉。平时同心同德的人,内心那些差异就暴露出来了,人变得不一样了。
  “错位”的幅度越大,就越是生动,就越有个性,就越有戏。小小的私心,大大的严重的后果,形成对比,构成怪异。这种怪异怪得还很可爱,在当时的情境下,喜欢女孩子,叫做“色”,是犯戒的,一般是藏在心里的,猪八戒是公然的:一贯如此,非常坦然。吴承恩没有让唐僧被白骨精吃掉,没有让猪八戒的私心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这就使得猪八戒的形象又可笑又可爱,显示了一种喜剧性。中国古典英雄传奇小说里很长一段时期是禁欲的。英雄是无性的,性意识强烈是遭到调侃的,如《水浒》里的矮脚虎王英。但是吴承恩的天才在于,在外形上给猪八戒一个非常丑陋的猪头,内心里又给他一种非常可爱的男性不可磨灭的心理特征。
  我的理论和西方许多理论不同,他们往往满足于描述,而置评价于不顾,我想,理论的任务,不但要说明,而且要评价,有了评价,才能推动创作和阅读实践。因而,揭示它的结构,揭示它的功能,并不是最终的目的,最终的目的是揭示它的功能的优和劣。什么样的情节是好情节呢?什么样的情节是不好的情节呢?孙悟空师徒一路上打了那么多的妖怪,谁能记得住?打一次白骨精都记住了。那么多情节为什么都忘记了?因为,没有打出常规,没有第二心态,特别是没有让志同道合的师徒发生心理错位。“三打白骨精”的好处,则是有心理的深层第二心态,有师徒的情感错位,而且有喜剧风格,因而是好情节。
  为什么要三打?因为人平常的心理是一个深层结构,人的表层结构是相当封闭的,一旦有外界的事变,就会自动化地迅速调节,让它恢复原来的样子,只有反复地冲击要害,内在的心态才来不及掩盖,才会暴露出来。一打不行,二打不行,就三打,所以中国古典小说强调曲折,要三打祝家庄,要三请诸葛亮,越剧里有三看御妹,为什么?要反复地冲击它,把它冲击到一个临界点上,暴露他内心深层的结构和他人的错位心态。这是古典小说、情节性小说,包括金庸小说的一个非常显著的特点。
  总的来说,情节的功能,第一是打出常规,第二是暴露第二(深层)心态,第三是造成人物之间的情感错位。
  这里面最重要的是第三点:错位。打出常规的效果固然是深层心理,但是深层心理的最佳效果却是使在同一情感结构中的人物产生错位;而正是情感错位,又导致新的情感深层奥秘,从而推动了情节的发展。
  例如《红楼梦》中的最高潮当然是林黛玉之死。这是一个结果,其原因却是多重情感错位。曹雪芹开始就表示反对以一个小人从中挑拨作为导致危机的全部原因。《红楼梦》中林黛玉的死亡,作为悲剧的结局,其精彩在于多重的情感错位。悲剧的决定者自然是贾母,但是,贾母并不是因为恨林黛玉和贾宝玉才选择薛宝钗、否决林黛玉的。恰恰相反,第一,贾母是因为太爱贾宝玉才选择了薛宝钗,其结果却导致贾宝玉悲痛近疯去当了和尚;第二,贾母正是因为深爱薛宝钗才选择了她,使薛宝钗冒充林黛玉和贾宝玉结婚,结果是终身守活寡;第三,贾母也不是不爱林黛玉,正是由于过分宠爱,才让林黛玉和宝玉从小同吃同住,造成二人非同寻常的感情;第四,贾母因为林黛玉“心重”,而且看来不是很长寿的样子,如果选择了她,自己将来无法面对地下的丈夫,才没选她。但是,她这样选择导致林黛玉的死亡和贾宝玉的出家,按她的逻辑,她日后更加无法面对自己的丈夫。而王熙凤设计让薛宝钗冒充林黛玉,并不是为了让贾母陷入悲痛,而是为了讨好贾母,更不是为了糟害贾宝玉,而是为了给他的病“冲喜”。所有这一切错位的综合,构成了《红楼梦》的悲剧结局。
  从中,可以将前述情节因果乃情感因果的理论深化一步:情感因果的最高层次,乃是复合的错位的因果。
  □孙绍振(选自《小说:因果关系、打出常规和情感错位》,有删减)
  赵宏本经典连环画《孙悟空三打白骨精》。

下一篇:“祥”不是
羊穿衣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