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鸡皮疙瘩和情感转喻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1年12月16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一听到这旋律就想哭,感动得浑身起鸡皮疙瘩。”
  “中国概念车!太先进了!自豪得起了一身鸡皮疙瘩!”
  近来,网络上这些用法频频出现,但让人有点摸不着头脑,“起鸡皮疙瘩”不是指“恶心”“恐惧”吗?怎么能用来形容“感动”“自豪”?
  “鸡皮疙瘩”是因寒冷或者情绪激动而在皮肤上产生的小疙瘩,这时候皮肤的样子和去掉毛的鸡皮相似,因此就被叫作“鸡皮疙瘩”。
  起“鸡皮疙瘩”是一个生理现象,但是在日常语言里经常被我们用来表示情绪状态,比如“这些情话让她起了一身鸡皮疙瘩”,这里的“起鸡皮疙瘩”就代表了“肉麻”的情绪。生理现象为什么能代表心理情绪?原来这是语言中常见的“转喻”用法。所谓“转喻”,表现形式类似于传统修辞格里的“借代”,但现代认知语言学认为这是一种人类普遍的思维方式,即用认知上显豁的对象去代替具有相关性的隐蔽对象,从而帮助我们认识世界。比如我们用“笔杆子”代替写作能力出众的人就是一个转喻,“笔杆子”是写作者使用的工具,工具和使用者之间具有相关性,而且“笔杆子”是可见的,比隐藏的“写作能力”更容易被我们感知到。
  在语言表达中,我们面临一个困境,情绪、情感都是一种内在的体验,是很难观察也很难表达的,这时候就往往会使用转喻的方法,通过描写可以感受可以观察的生理现象来反映内在情绪状态,比如用“心惊肉跳”表示“恐惧”,用“眉飞色舞”表示“得意”。内在的心理情绪是因,外在的生理表现是果,两者具有因果相关性,而且用外在的生理表现描写内在的心理情绪,这就是“情感转喻”。
  很多生理现象背后的心理原因是多样的,因此情感转喻往往具有多义性,比如“心跳加快”既可以表示“紧张”,也可以表示“激动”,还可以表示“兴奋”。
  “起鸡皮疙瘩”显然也是一个多义性的转喻,“鸡皮疙瘩”既可以表示“寒冷”这样的感受,也可以表示“恶心”“肉麻”“害怕”“惊恐”等情感,如果说前者是“感受转喻”,那么后者就是不折不扣的“情感转喻”了。
  不过,虽然汉语中“起鸡皮疙瘩”能表达各种情感,但这些情感无一例外都是负面的,因为能引发“鸡皮疙瘩”的主要是发冷和恐惧,这些体验是令人不快的。与此类似,立毛肌收缩而带来的情感转喻还有用“汗毛倒竖”表示受到惊吓,用“毛骨悚然”形容很害怕的样子,用“怒发冲冠”表示极端愤怒,无一例外都是负面情感。
  因此,当我们看到本文开头的用法,就会觉得不太适应,“自豪”“兴奋”“感动”这些正面的情感也能用“起鸡皮疙瘩”来转喻吗?
  理论上是可以的,因为导致起鸡皮疙瘩的生理原因其实并不仅限于寒冷和恐惧,在激劲、兴奋等剧烈的情感变化时同样会产生鸡皮疙瘩,我们对此应该都有切身体会,而这正是“起鸡皮疙瘩”褒义用法的生理基础。
  不过,在实践上则不太可行。“起鸡皮疙瘩”在长期的使用中已经和“恶心”“恐惧”等负面情绪挂上了钩,带上了比较明显的贬义色彩,并且也被一些工具书确认了。转喻的情感到底是什么要靠语境判断,而“起鸡皮疙瘩”即使离开语境,也往往被认为是表达“恶心”“恐惧”等负面情感。因为语言符号约定俗成的力量,“起鸡皮疙瘩”已经不能自由用于正面情感的表达。如果一定要用,可以看作是一种“贬词褒用”的修辞用法,必须加上引号,表示这是一种特殊含义。        □莫凡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