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眉弓“黑痣”“吃掉”半张脸

多学科专家12个小时接力为患者完成高难度“补脸术”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2月22日版次:12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张阳 黄睿

  左眉弓一颗米粒大小的“黑痣”向四周蔓延,直至连骨带肉“吃掉”了半张脸,57岁的钟姨(化名)面容可怖,身心承受着巨大痛苦。近日,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张金明教授团队为其成功完成了超高难度“补脸术”,在切除病灶的同时为她重建面容。术后钟姨康复顺利,终于可以放心地抱一抱自己的外孙女了。
“黑痣”多次复发烂脸
  2000年,钟姨左眉弓上方突然长出了一个米粒大小的“黑痣”,一直未消。她到当地医院进行局部肿物切除术,病理活检发现“小黑痣”竟是基底细胞癌,为恶性肿瘤。随后她接受了扩大切除术。
  直到2008年,钟姨发现左眉弓位置出现肿物复发,很快肿瘤就长到了约4×3cm的大小。她在某医院皮肤科先后进行了7次“光动力治疗”,但疗效不佳,再次接受了“皮肤肿瘤切除术”。
  2011年,钟姨患处再次出现肿物复发,瘙痒剧烈,虽经放射治疗但肿瘤持续增大,累及左侧额部、眼部、颌面部,伴有疼痛、瘙痒、破溃、流脓,并且左眼受压,视力逐渐下降。2019年,她的左眼最终失明。
  就在钟姨心灰意冷、准备放弃治疗的时候,她的外孙女出生了。小天使的到来让她重燃活下去的渴望。
  2021年,钟姨再次前往广州,前后进行了34次放疗、8次化疗、4次靶向治疗。但就在去年底,病情突然迅速恶化,左侧颜面部肿物逐渐溃烂、大量流脓,累及左侧额部、眼部、颌面部、口腔、舌部,疼痛剧烈,直至半张脸连骨带肉都被肿瘤“吃掉”了,颜面部形成巨大缺损。这不仅破坏了容貌,还伴随着恶臭,影响了进食功能。两个多月,钟姨只能将食物用破壁机打碎后进行流质饮食,精神、睡眠不佳,生活质量很差。
接力手术切瘤修容颜
  几经辗转,钟姨慕名找到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整形外科主任张金明教授求诊。看过患者情况后,张金明教授决定为她进行手术修复,尽最大力量帮助她减轻痛苦,提高生存质量。
  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组织整形外科、放射科、麻醉科、神经外科、耳鼻喉科等多学科会诊,为钟姨制定适宜的手术方案。2021年12月29日,由张金明教授主刀,联合耳鼻喉科主任黄晓明教授、神经外科谢琳医生等为钟姨进行了左侧上颌骨扩大切除、左侧眶内容物切除、左侧额叶病变切除、左侧额骨病变切除、左颌面部基底细胞癌扩大切除、游离背阔肌皮瓣切取、修复颌面部缺损、岛状皮瓣移植+鼻咽腔重建、右腹壁全厚皮片切取术。因手术难度巨大,从早上10点一直持续到晚上10点半,耗时12个小时30分钟顺利结束。
  据张金明教授介绍,钟姨的病情非常罕见,手术难度非常高,肿瘤及感染侵犯的范围大,上至额窦、颅底,下至软腭、牙齿,前至面部皮肤,后至第一第二颈椎前缘。肿瘤引起的缺损在颜面部还超过了面中线,在这个范围内存在大量重要的血管、神经及器官,术中稍有疏忽,就会引起严重损伤,甚至是生命危险。
  因此,手术采用了接力的方式,由耳鼻喉科、神经外科的医生完成坏死组织和肿瘤组织的切除清创,接着由整形外科医生进一步切除肿瘤组织、获取背阔肌皮瓣,最后通过游离背阔肌皮瓣移植完成面部重建。
早期规范治疗预后好
  钟姨术后恢复相对顺利。2022年1月5日,她从ICU转入整形外科普通病房进一步治疗,1月17日拔除气管导管,次日拔除胃管经口进食。目前随诊情况良好。
  “感谢医生们对我的救治。这几个月我真的是‘人不人,鬼不鬼’地活着,不敢出去见人,半边脸里三层外三层地包着……”钟姨感慨地说,如今终于“改头换面”可以重新见人,脸上不疼不臭了,晚上也睡得着了,更重要的是终于可以抱抱外孙女了。
  张金明教授介绍,基底细胞癌是最常见的体表皮肤恶性肿瘤之一,跟日光照射有一定的关系,好发于颜面部、头皮、颈部等部位。一般来说,通过外科切除预后较好。钟姨在治疗过程中走了不少弯路,这也是面部被“吃掉”的主要原因,建议这类患者在发病早期进行规范合理的手术治疗。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