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生态共生农业可以实现一亩“双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5月21日版次:02
| 快评 |
  近期,第二十四届“广东青年五四奖章”名单正式公布,香港青年罗伟特获提名奖。他目前是一名新农人,大四时一次机缘巧合的社会实践活动,让他对鱼菜共生农业技术产生了兴趣。6年前,他和两位香港好友来到江门开始创业,通过当地农民和江门市农业专家的帮助,他们潜心研究的鱼菜共生项目至今已申请了国家发明专利4项、实用新型专利3项,并带动了当地农民增收。
  年轻人种菜,一点也不菜。据了解,罗伟特在2020年拿到了供港蔬菜基地资质,开始对港销售蔬菜。而随着500亩鱼菜共生露地种植基地的落成,预计今年可产供港蔬菜6000吨,产量和效益都在增长。不难发现,罗伟特取得的成绩,固然有政策加成的成分在内:粤港澳大湾区建设带来了一揽子利好,也与团队的努力密不可分,但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恐怕还是项目背后的生态共生农业模式。
  顾名思义,生态共生农业模式有两个基本特点,即生态与共生。区别于传统的单一农作物无机种植模式,这种模式的优点显而易见:一是可以减少甚至不使用化肥,减少对环境的破坏,提升农作物品质;二是除了水稻或蔬菜外,至少还能有另外一种产品或业态的收入,从而提高单位土地亩均产出。以鱼菜共生为例,带有鱼虾排泄物的水作为“营养液”输送到种植槽,被过滤、净化后再流回水池,供鱼虾生长。除了卖菜钱,还可以有卖鱼钱,实现经济价值、生态价值、社会价值的多赢。
  事实上,近年来生态共生农业模式在各地的实践并不鲜见。比如江西瑞昌探索稻鸭共生模式,走出了一条新“稻”路:鸭子在稻田中产生的粪便肥料利用率高、肥效显著,可提高土壤肥力18%以上,使水稻生长更好。同时,鸭子浑水松土,通气增氧,减低土壤有害物质的危害,促进水稻根系的生长深扎。经测算,水稻产量每亩增加40斤以上,加上鸭子的收入,每亩可以增收近600元。
  而在广东,类似的探索更不在少数:今年河源半江镇西溪村流转了300亩耕地,用于打造“水稻+禾虫”复合种养试验田。与稻鸭共生类似,稻根和茎叶可为禾虫提供营养、输送氧气;禾虫钻洞疏松土壤,其粪便直接回田,可以促进水稻生长。阳江阳东区东平镇同样瞄上了“稻虫共生”模式,并建成了100亩的种养基地。而在稻田里种禾虫的,省内还有广州番禺等地。据了解,禾虫投放8个月后就可以收成,一般亩产量为200-500斤,亩产值可达到3万元,经济效益十分不凡。
  当然,可以一亩双收的共生种养模式虽好,也得配上土地规模化流转与农业科技的“好鞍”才行,否则有可能玩不转。就此来说,要想让生态共生农业模式有更大的作为空间,就必须打破小农经济的局限,以规模化的土地流转为前提。与此同时,还得尊重科学,因地制宜找到合适的种养方向,这就需要专业人才的“点金”作用,比如,河源邀请了广东省农科院水稻研究所、阳江职业技术学院的禾虫专家充当技术指导,在阳江,后者本身就是项目稻田的承包方之一。
  更远一点看,“稻虫共生”模式不仅可以用于第一产业,还可以用于第三产业,比如四川的都江堰打造了“萤里论稻”项目,在稻田引入萤火虫等物种,不仅打造了夜间观光旅游产品,更向大众启迪了生态共生农业更大的可能性。
(胡一刀,时评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