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可体外评估并修复器官

中山一院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挂牌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6月16日版次:11
| 医学前沿 |
  器官短缺是制约我国器官移植事业发展的主要原因之一。日前,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挂牌。这是全球首个可实现对离体多种器官(肝、肾、心、肠等)进行功能评估,并对功能受损器官进行修复的技术创新中心。在这里,离体器官可在体外继续“正常工作”一段时间,以便移植手术医生评估其质量,并争取手术时间;一些原来不可移植、质量较差的器官还能在体外得到修复,以提高利用率,部分解决器官短缺问题。
  器官移植是治疗各类终末期疾病的最有效手段,而器官的质量是治疗成功与否的关键。一直以来,器官移植都采用体外的“冷保存”技术,我们在影视剧中常能看到医生用“保温箱”装着冰块和器官迅速转移的情景。
  但采用冷保存技术的器官处于低代谢状态,不具备正常功能,移植手术医生无法对其进行有效的功能评估,器官质量如何、能否移植只能靠移植医生的经验判定。
  针对这一难题,中山一院何晓顺教授团队发明了体外多器官维护系统(Life-X),可替代人体为离体器官创造接近生理状态的灌注压力、流量、温度、氧合及营养支持。经不断优化改进,目前该医疗器械已经更新到第五代。配合该团队研制的多种器官(肝、肾、心、肠等)养护液,建立离体器官的养护技术体系,肝脏可产生胆汁、代谢乳酸,肾脏可产生尿液、代谢肌酐,心脏可以持续跳动。简单而言,就是让离体器官“以为自己还在体内”,保持正常的活力与功能。
  何晓顺介绍,目前,该系统可以让多种器官在体外安全地维持数小时,足以满足一般器官移植手术的时间需求;在实验室条件里,肝脏甚至能实现离体存活一周。
  除了在体外培养器官外,何晓顺团队正探索在体外修复那些功能受损或者不满足移植条件的器官,让原来一些质量较低、不可移植的器官变得“可用”。该团队先后构建了功能受损的边缘性肝脏、肾脏、心脏及全腹腔脏器等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体系,成为了国际上唯一能掌握多种器官体外修复技术的团队。
  何晓顺表示,多器官功能评估与修复中心的挂牌建立,不仅标志着我国器官移植技术正快速迈进“2.0”时代,更预示着“器官医学”新世界大门的开启。“这里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不同以往的是,这一次由中国的医生团队来引领。”  □钟哲 彭福祥 梁嘉韵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