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零彩礼”吹响婚俗改革的号角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2年09月22日
版次:
02
| 来论 |
近日,关于“河南婚俗改革”的话题,引发网友热议。河南省将开封市、平顶山市宝丰县、叶县等20个地区确认为全省婚俗改革实验区。据河南省民政厅相关负责人介绍,“婚俗改革的目标是达到‘零彩礼’、节俭办婚事,并传承发展中华优秀婚姻家庭文化,倡导全社会形成正确的婚姻家庭价值取向。”
有社会学专家调研发现,上个世纪70年代到80年代,对于大部分农村家庭来说,男方结婚费用都算不上负担,但从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男方家庭的婚姻成本开始上涨,金额相当于当时一个农村劳动力年收入的3到4倍。而从2000年开始,农村彩礼金额更是暴涨,现如今部分农村地区的彩礼加上住房等硬性条件,总金额相当于一个劳动力16年的总收入。彩礼,已经成为沉重负担。
既然彩礼的出现有着历史的沿袭、现实的依据,并对社会结构、人口结构造成了破坏性的影响,是否存在着改革的可能、取消的可行性呢?
河南本次婚俗改革的目标直指“零彩礼”,对此应给予掌声。天价彩礼,现已成为社会顽疾。天价彩礼问题,让很多原本幸福的情侣陷入尴尬境地,甚至不欢而散。各地“高彩礼下男方无奈分手”的新闻并不罕见。而河南下决心改革婚俗,想实现“零彩礼”目标,无疑具有很强的引领意义。
在我国,“彩礼”是流传至今的婚嫁习俗之一,是结婚时男方为女方购买三金,当作过门聘礼的“规矩”,至今几乎在所有地方延续。此风俗由来已久,证明男方对女方明媒正娶的诚意,也是向女方家人的一种表态。但彩礼延续至今,也遇到“天价”危机,说明彩礼确实出了大问题。
彩礼风俗从历史中一路走来,埋藏着价值观变迁的种子。结婚原本是人生的大喜事,是人的美好归宿。但显而易见,就目前看,短时期内要想达到“零彩礼”目标难度极大,这需要“久久为功”。而“彩礼”也并非都是赤裸裸的“明码标价”,只要不跑偏,作为延续多年的风俗,在今后一段时间内,也能起到社会文明进步的“润滑剂”作用。
其实,“零彩礼”在部分地区已经实现。据天府社区2019年的消息,长江流域如重庆、武汉等一些地区存在着结婚“零礼金”现象。此外,像江浙一带的“两头婚”模式,也是“零彩礼”。当然,这些“零彩礼”有特殊性,未必都能效仿,却说明朝着“零彩礼”目标努力,并非不现实,只是需要转变观念的时间。
可见,“零彩礼”让婚俗改革目标更清晰,也更明确。彩礼风俗难移,却可以朝着更文明的方向发展直到彩礼逐渐消失。改革过程中,先从天价彩礼开始治理,接着推动和落实男女平等法律。经过持续转变观念,就将从“想要”和“敢要”过渡到“不想要”和“不敢要”。相信只要坚持不懈地倡导移风易俗,以行动推动和落实婚俗改革,更文明的婚俗一定可期。
(作者刘天放,时评人)
上一篇:
补齐农村地区 客运发展短板
下一篇:
农业企业要有 产业链的思维
上一篇:
补齐农村地区 客运发展短板
下一篇:
农业企业要有 产业链的思维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