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120尾中华鲟5000余尾胭脂鱼放流长江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9月22日版次:10
  9月17日,由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主办,上海市水生野生动植物保护研究中心承办的“我在长江有条鱼”2022年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增殖放流公益活动在长江口举行,现场共放流国家一级保护动物中华鲟120尾,国家二级保护动物胭脂鱼5000余尾。
  放流前,工作人员把每条中华鲟幼鱼都打上“体外标“”,鱼的体内也都植入了芯片,一龄的中华鲟幼鱼,相当于一岁。这些标记就好像鱼的身份证,当这些中华鲟从大海返回长江口产卵,被回捕以后就能获取它的生长信息。
  据了解,长江是中国重要的生态宝库,分布有水生生物4000多种,是世界上水生生物多样性最为丰富的河流之一。但受人类活动影响,长江水生生物资源急剧下降,部分珍稀濒危物种的野外种群濒临灭绝。
  农业农村部长江办资源环境保护处处长娄巍立说:“通过禁渔,我们把长江口的江海洄游通道给打通了,长江的水生物资源量实现了较快速地恢复,要尽快地增加我们相关水域的珍稀物种的资源量,来推动它的自然繁殖。”
  为加强长江流域水生生物资源的保护,在农业农村部长江流域渔政监督管理办公室的指导下,上海长鱼长江水生生物保护基金会于2020年8月在上海设立,通过携手湖北省长江生态保护基金会、爱德基金会联合发起“我在长江有条鱼”长江水生生物认购认捐公益慈善活动,引导社会公众科学放流长江珍稀濒危及土著鱼类,同时,开展面向公众的长江流域生态环境保护和绿色发展等科普教育,基金会先后组织公益爱心人士在上海、芜湖、宜昌等地放流中华鲟、胭脂鱼、长吻鮠等珍稀濒危水生生物共计30万余尾。
  自2004年以来,上海已经持续开展珍稀濒危水生动物增殖放流活动34次,放流各种珍稀濒危物种77万余尾,底栖生物300余吨。放流后跟踪监测和效果评估也持续展开。
□综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