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对预制菜的傲慢态度里,隐藏着多少世俗偏见?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11月01日版次:02
| 系列评 |
  预制菜概念火起来以后,许多像我这样的懒人赞不绝口。方便快捷、选择多样、营养均衡,关键是口感比很多人做的都好。仅凭解放了饱受油烟之苦的妈妈们这一点,它就是妥妥的人类福音。然木秀于林,风必摧之,针对预制菜的“讨伐”之声也不绝于耳。有人持“毁中餐”说,有人持“猪狗食”说,舆论场上大有“举国皆欲杀”的势头。
  在“毁中餐”论者看来,一是路边餐馆的生计会受到影响,二是会破坏流传几千年的中餐文化。
  如果影响生计的说法成立,电商模式就要裹足不前,毕竟无数小卖部受其影响而关门歇业。有人只看到小卖部倒了,但电商兴起后创造的就业机会,何止千万?预制菜虽然挤压部分厨师岗位,但在田间地头、冷链物流、加工包装等环节制造的岗位,又何止万千?回想汽车工业发展初期,人们只看到它对人力车夫和马车夫生存空间的威胁,没看到其创造的更多就业机会。
  科技改变饮食方式,电商让生活更美好,这才是真的以人为本。
  如果破坏文化的说法成立,如此脆弱的中餐文化不要也罢。事实上,我们的饮食习惯及观念一直在变,以个人现有寿命或许无法体验整个转变周期。比如从前的川菜,并不以辣为主。辣椒传入中国内地,也就三百多年前的事。比如粤菜的很多做法,其实都是上百年前中西合璧的产物。从来没有人觉得,这些改变会破坏中餐文化。
  中餐文化,只会在创新中传承,不可能在守旧中赢得未来。要是没这点兼容并蓄的文化自信,要是没有大胆创新的实践,中餐怎么可能有今天的地位?
  “猪狗食”的说法,倒是反映了部分老饕的真实态度。他们对预制菜的最大担忧,不是来自食品安全,而是口感无法与小锅菜相比。这是事实,但不是事实的全部。所谓口感问题,其实更多是技术问题。就像从前只能吃方便面、火腿肠这些预制菜,随着冷链物流技术的进步,人们终于能享受酸菜鱼的美味了。有些菜在现有技术下无法做到极致新鲜,有些菜在口感还原度方面还有不足,但只要存在巨大的市场空间,技术变革的动力就会源源不断。
  世上没有完美的产业形态。与现炒的家常菜比起来,预制菜的口感是短板,但它在其他方面的优势,又对普通人具有致命诱惑。只要有利于促进人类整体幸福,就没有冷嘲热讽的必要。嫌弃预制菜没有烟火味,从个人偏好看完全没问题,但从消费方式层面来挑刺,似乎有些不食人间烟火。人间百味,取自己喜欢的那一味即可。不是每个妈妈都在身边,不是每个家庭都请得起保姆,不是每个人的厨艺都好,不是每个人都有时间买菜做饭。
  即便现做的菜好吃,家庭煮妇们也有权解放双手,以便空出时间成就自我。年轻人如果无法理解做饭对家庭生活的束缚,我们不妨做个极端假设:等哪天父母老到无法下厨了,是否会每天守在身边为他们炒菜?从这个角度说,预制菜何止解放了妈妈,也解放了无数儿女。
  说一千道一万,预制菜只是对家常菜的补充,而不是替代。如果家人有空并且乐意,如果你对自己的厨艺有信心,完全可以不吃预制菜。菜市场的大门,随时为你敞开。    (作者别傲,媒体人)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