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空巢青年”及其他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5月18日版次:13
| 民间语文 |
  “空巢青年”,一般指“离开父母和其他亲人、在大城市打拼、单身且租房独居的年轻人”。
  近年来,我国的“空巢青年”越来越多。2021年3月4日,全国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开幕。有一位全国政协委员提交了一份提案,针对部分“空巢青年”缺乏精神寄托、居住条件差等困境,建议有关部门关注这些“空巢青年”的婚恋问题,并为他们提供身心健康方面的服务。这个提案冲上了热搜,也引发了“空巢青年”这个称谓的第二次火爆。
  “空巢青年”的第一次火爆发生在2016年。那年5月,心理惊悚电影《妄想症》上映。影片的情节是围绕着几个“空巢青年”因孤独和失落而导致的变态行为来展开的,引起了线上线下的热议。但是,有些议论从极端视角,用极端案例,给整个“空巢青年”群体涂上了浓浓的“悲情色彩”,因而又引发了不少批评。比如:“‘空巢青年’不是一代人的集体命名”(标题,《南方都市报》2016年5月23日)。又如:“大众话题不必放大‘空巢青年’的伤与痛”(标题,《工人日报》2016年9月7日)。
  与此同时,更多的是呼吁理性理解“空巢青年”,切实帮助他们走出困境。比如:“读懂‘空巢青年’背后的利益诉求”(标题,《燕赵都市报》2016年9月7日)。又如:“总的说来,‘空巢青年’更需要社会各界给予有针对性的帮扶,而不是过度悲情化的解读。”(《光明日》2017年4月27日)“空巢青年”这一称谓,已经使用了五六年。然而,还是有人不喜欢这个称谓。为什么呢?除了“以偏概全”的言论所涂抹的悲情色彩,还因为这个称谓里的“空巢”自带了浓烈的悲情色彩。
  古汉语中就有“空巢”,往往不是简单地指“(雏鸟长成飞走后)空的鸟巢”,而是喻指“(子女长大离去后)让父母感到孤独和失落的家”。唐代诗人白居易在《燕诗示刘叟》里这样写道:“一旦羽翼成,引上庭树枝。举翅不回顾,随风四散飞。雌雄空中鸣,声尽呼不归。却人空巢里,啁啾终夜悲。”
  1970年代末,汉语用喻指“孤独和失落”的“空巢”,意译英语的“empty nest”(子女长大成人离开后,只有父母单独生活的家庭)。接着,又用“空巢父母”意译英语的“empty nester”,用“空巢综合征”意译英语的“empty nest syndrome”(空巢家庭的孤独和失落)。2012年,借词“空巢”已经收人《现代汉语词典》第6版。
  2000年代初,汉语用语义特征为“孤独和失落”的借词“空巢”,仿造了“空巢老人”。差不多这个时候,中国的第一代独生子女长大并离开父母。但是,他们父母的年龄大多还在中年,平日里已习惯“一切围绕孩子转”,孩子的突然离家,让他们感到孤独和失落。于是汉语又仿造出了“空巢中年”。
  “空巢老人”“空巢中年”,难熬的是“精神空巢”(即空巢综合征,也就是孤独和失落)。比如:“专家表示,老年大学‘一座难求’的背后是老年人的‘精神空巢’,他们渴望被关注和充实自我。”(《半月谈内部版》2019年第12期)
  可见,大凡用“空巢”组成的词语,都让人“隔空”感到“孤独和失落”。难怪“空巢青年”的称谓,至今不受待见。比如:“建议把‘空巢青年’提法改为‘觅巢青年’”(标题,《新民晚报》2021年1月26日)。
□南园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