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早产儿脐导管断裂阻塞“生命线”

内外科团队联合妙手取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11月25日版次:06

  内外科团队协作救治。 小图:脱落到腹主动脉的脐动脉导管。

  南方农村报记者 江玲
通讯员 王舒华

  早产儿、低体重新生儿常需要监护救治,脐血管置管可以说是宝宝的“生命线”。当长达8厘米的脐动脉导管断裂不慎落入这条生命通道里,对宝宝来说无疑是致命的,近日,胎龄仅有32周、体重1.8kg的心心(化名)就遭遇了这惊险的一劫。好在经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内外科团队巧妙施救化险为夷,保住了主动脉。
脐导管掉进腹主动脉
  据了解,心心(化名)是一名发育极不成熟,出生仅有巴掌大小,呼吸微弱、四肢松软、皮肤透明的早产宝宝,出生后需要依靠无创呼吸机辅助呼吸。由于胎龄早,体重低,病情重,救治过程中需要克服很多道关卡,为了方便观察病情和救治,医生为心心进行了脐动脉管置管。
  脐血管置管是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的常用措施,主要用于静脉给药、静脉营养、采血、有创血压监测、换血治疗等,可减少危重及早产宝宝反复静脉穿刺、留取动脉血标本的痛苦,同时可以持续进行有创血压监测、血气分析,保证抢救用药及药液输注畅通,被称为急危重症新生儿的“生命线”。
  然而,心心救命的脐动脉置管突发意外——脐动脉导管断裂,影像学检查可见一段长约8厘米的残余管道留在腹主动脉内,末端位于第9胸椎上缘,随时可能随血流进入心脏,导致患儿心包填塞、胸腔积液、异物栓塞、心律失常、远期血栓、感染等并发症,情况危急,需尽快取出。
在发丝血管“排雷”
  脐动脉置管断在血管里,不仅意味着掐断了为患儿输送药物液体的“生命线”,还在患儿身体里埋下了一颗“定时炸弹”。据文献统计,这类并发症十分罕见,处理棘手,国内外报道较少。
  常规的处理方法是微创介入取出异物,选择大小合适的血管鞘,连接圈套器,在导丝引导下将圈套器经过动脉送入断端相邻的位置,然后在X线成像下用圈套器捞取导管断裂残端。治疗团队分析,微创介入首选股动脉穿刺,但心心的体重仅1.8kg,股动脉的内径仅有1.1毫米,细如发丝,连最细的鞘管都无法进入,更别说用圈套器抓取了。
  对于患儿来说,唯一的穿刺入路是颈总动脉,但颈动脉内径也只有2.2毫米,勉强能置入5F鞘管,可脐动脉置管3.5毫米,即使圈套器抓住,亦无法顺利通过5F鞘管套住取出体外。怎么办?
  经过远程线上会诊后,广东省妇幼保健院心脏中心孙善权主任团队大胆尝试,技术创新,决定采用内科外科联合的手术方式为患儿取出断端,保住血管。
内外科联合巧取异物
  治疗第一步,由外科黄景思副主任医师进行外科颈总动脉切开探查。为防止远期颈动脉狭窄导致脑部供血不足,黄景思医生利用一片薄如纸翼的生物补片先缝制一条大小合适的烟卷式人工血管,然后将颈总动脉分离,将缝制好的人工血管连接在2毫米的颈总动脉上。这个过程十分精细,缝制的人工血管需与患儿颈总动脉刚好吻合,1小时后,患儿一条通畅的新动脉通路建立了。
  治疗第二步,由内科许伟滨副主任医师行介入手术,抓取导管断裂残端。术中使用圈套器,将脐动脉置管和血管鞘归拢于同一空间中,通过圈套器快速抓住脐动脉置管断端,顺势将其成功拉出体外。
  整个过程配合默契,一气呵成,仅用了1小时20分钟,顺利将微细血管中游离的异物取出,实现了一次“取断端、保血管、防狭窄”的治疗目标。心心术中、术后生命体征平稳,有惊无险。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