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秸秆“变废为宝”还需迈过几道坎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3年12月07日
版次:
02
| 快评 |
在广东省韶关市仁化县黄坑镇高塘村秸秆仓储点,一幕水稻秸秆“变形记”正在上演:伴随着机器的轰鸣声,一堆堆水稻秸秆被投入进料输送带,经过粉碎、除尘、固化成型等环节,加工成笔杆粗细的颗粒燃料。不久后,这些颗粒燃料将被能源公司收购,售价可达700元/吨。(南方+客户端)
谈起农业生产废弃物,养殖业粪污和种植业秸秆的占比很大。如果处理这两类废弃物不光不花钱,还能挣钱的话,必将在短时间内提升农民净收入水平。其中,我国养殖业大头在禽畜养殖上,其集约化比例在快速提升,带动了粪污处理化水平的提升,到2025年我国养殖粪污综合利用率有望达80%,为禽畜养殖初步“变废为宝”打下了坚实基础。
种植业秸秆处理,一直是各地农业环保的“老大难”问题。目前秸秆处理一般有以下几种处理方式:秸秆还田、秸秆饲料、秸秆能源、秸秆基料和秸秆工业利用等。这里面秸秆还田是秸秆处理最主要的方式,但是推广难度依然很大,原因就是对农民来说还田的成本是实打实的,但是收益却是不确定的,所以一些农民还是会进行秸秆焚烧以降低种植成本。
除了秸秆还田外其他处理方式都可以给农民带来实打实收益,还没了秸秆处理成本,相对而言对农民净收入增加更有意义。但是这些处理方式对全流程都有较高管理难度,推广难点就在这里。以秸秆饲料为例,这是目前主流秸秆收购方式里给农民出价最高,也是管理难度最低的,但是依然面临不少不好解决的困难。
其一,要有近距离畜牧养殖场。因为秸秆本身运输成本较高,只能覆盖30—50公里距离,所以秸秆饲料前提是附近要有合理分布的畜牧养殖场。但是、近几年对养殖环保紧抓落实,导致中小型畜牧场被大规模关停,甚至整乡、整县中小型养殖场被关停,导致秸秆饲料主要购买者大面积“消失”。
其二,基层政府管理难度大。每到农忙时节就是乡镇政府防火压力最大时候,一怕秸秆焚烧引发大面积火灾造成群死群伤重特大事故,二怕秸秆焚烧带来“一票否决”环保问责压力。而秸秆回收要去掉机收时的粉碎刀片,并在田地存放一两天,这两点都极易导致秸秆焚烧并引发大面积火灾。所以有时候乡镇因为压力大,即使农户和收购方达成秸秆收购协议,还是会要求收割机加粉碎刀片以实现秸秆还田,导致秸秆收购无法完成。
其三,需要有生物质发电装置兜底回收。秸秆在田地回收乃至后续存储过程中,不可避免有相当数量秸秆发霉变质,这些秸秆无法作为饲料或种植基料,只能用于生物质发电。如果没有生物质发电兜底收购,不管是提高秸秆收购者成本,还是压低农户收购价,都会严重损害全产业链生存和发展。
其四,天气问题。农忙时节本身留给秸秆回收的时间窗口就很小,很容易因天气问题导致秸秆回收窗口消失,全季“绝收”。
我们看到目前管理难度最低,出价最高的秸秆饲料回收还有如此多的普遍问题,其他秸秆能源、基料、工业化等利用方式还面临着投资大、技术难度大、产业链难度大等问题。其实问题本身也意味着“秸秆增收”的钱景,每解决一个问题都可以提高当地农民净收入水平。目前秸秆每吨田头收购价在100元以上,可以为农民的粮食种植增加净收入10%左右。而我国秸秆年可收集资源量约7亿吨,这就是700亿元农民增收“钱景”。
通过秸秆回收打下的产业链基础,可以逐步提高秸秆基料、工业化等附加值更高的产业,那时农业“废弃物”收入也有望顶起农民净收入的“半边天”。
(作者杨潇,金融从业者)
上一篇:
乡村治理现代化 要有人本化理念
下一篇:
以乡贤制度化参与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上一篇:
乡村治理现代化 要有人本化理念
下一篇:
以乡贤制度化参与 提升乡村治理效能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