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2024年牛蛙产业十大预测

龙头竞争白热化 “一蛙多链”开新局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1月11日版次:10

  牛蛙又被称为“印钞蛙”。

  南方农村报记者 刘戈文

  刚刚过去的2023年,水产养殖行业整体低迷,就连此前被称为“印钞蛙”的牛蛙行业也不能幸免,受养殖量激增和消费疲软双重影响,蛙价长期陷入低谷。虽然牛蛙在2023年迎来了国家政策层面“解绑”等利好,但药残、污染等问题还未能在根源上得到解决,这些不稳定因素随时可能引起行业震动,“达摩克利斯之剑”依旧高悬。
  2024年牛蛙行业有哪些“风口”?从业者该做哪些准备?南方农村报记者深入调研分析市场行情,试对今年牛蛙行业可能面临的十大情况进行预测。
一:牛蛙食品安全问题受考验
  牛蛙是餐饮消费市场的“网红食材”,万众瞩目。2023年的利好政策刺激,让牛蛙行业发展再加速,也吸引来前所未有的社会关注度。如果企业有药残等食品安全问题,被发现曝光是迟早的事。如“哥老官”和“蛙来哒”这两大网红餐饮就曾经被曝光,检测出恩诺沙星超标的食品安全事件。今年的央视“315晚会”可能会进行集中暗访,对业内部分抗生素滥用和尾水污染严重的企业进行曝光。
二:老牌企业扩大领先优势
  接下来,源信、海之味、鸿益、恒旺、恒源、鹭江、联泰、科绿、咏蛙等传统牛蛙龙头企业可能通过狠抓环保和质量安全管理,巩固好“公司+基地+农户+标准+服务”这套极具核心竞争力的养殖模式,并将目光转向预制菜加工方向,有机连接餐饮端,进一步巩固行业领先地位。
三:大集团企业跨行“逐鹿”
  海大、通威、恒兴、粤海、京基智农等集团大企业则可能以饲料价格为进攻手段,结合饲料价格低、集团管理精细、仓储布置广泛等各项综合优势,用雄厚的财力和成熟技术储备降低运营成本,进军抢夺牛蛙市场的“半壁江山”。
四:价格战或导致量价齐跌
  假设在极端情况下,传统牛蛙龙头企业和大集团两大势力不择手段投入饲料价格战和牛蛙收购价格战,陷入“战争泥潭”,伤害的将是整个牛蛙产业:一方面,饲料价格战可能导致蛙农养殖成本提升、亩产质量下滑,影响牛蛙的口感,进而影响消费量;另一方面,流通端的价格战,会让整个养殖端陷入亏本危机,最终伤害的还是整个产业链,导致全国牛蛙产量下滑,产业发展“开倒车”。
五:错位竞争携手良性发展
  寒冬之下,企业间学会“抱团取暖”也是一个大方向。两大势力之后可能会形成正面积极的竞争局面,各自在采购、配方、生产、销售各环节打造综合竞争优势,互相促进,让更多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滚雪球式汇聚,共同促进牛蛙产业向前发展。
六:进入规模化发展阶段
  产业进入规模化、公司化养殖发展阶段,诞生牛蛙界的“牧原”。激烈的竞争会导致牛蛙企业转型,延伸产业链,布局牛蛙养殖,类似养猪行业,未来可能会出现牛蛙界的“牧原”,颠覆原来的牛蛙格局,形成新的产业生态。谁能完成规模化、公司化养殖的转型,形成种苗、养殖、饲料到流通的成熟加工产业链,谁就能抓住机遇站稳脚跟。
七:牛蛙技术研发大升级
  未来可能有更多企业会与科研机构联动,在新型饲料、免疫技术、疾病防控方面深度合作,显著提高牛蛙养殖的生产效率和质量,推动产业向科技化、专业化、现代化方向发展。
八:新产业链条提高经济价值
  随着对牛蛙开发的逐渐深入,牛蛙爪、牛蛙腿、牛蛙小酥肉、牛蛙腊肠等新产品层出不穷。非餐饮需求也逐渐增加,如牛蛙皮革制作的皮鞋和手提包,牛蛙内脏制成的药物,蛙油制成的高级润滑油……一旦实现成熟开发,必然提高牛蛙的经济价值,延展出新的产业链条,打造“一蛙多链”的新发展格局。
九:绿色养殖模式优势渐显
  在未来的发展过程中,牛蛙养殖业必将转型,尝试更环保、可持续的养殖模式,如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稻蛙种养等,采用节能设备、生态修复等手段解决牛蛙养殖尾水达标排放问题,将养殖污染降至最低,打破消费者对牛蛙长久以来的“偏见”,促进牛蛙行业的可持续发展。
十:预制菜热潮利好免浆牛蛙
  预制菜浪潮滚滚而来,牛蛙也不会错过升级风口,免浆牛蛙很可能成为重点开发对象。一方面,免浆牛蛙在生产过程中已经挂好浆,解冻后无需再上浆和腌制,可以实现标准化生产,更符合餐饮对于口感和味道的标准化需求;另一方面,餐饮端如需自行完成屠宰,成本投入较高,使用免浆牛蛙能够节省成本。
  值得一提的是,此前肯德基还上市了传奇港式风味牛蛙塔可,这意味着牛蛙美食不仅是企业销售模式的改变,同样推动了大众消费模式的创新。接下来另一家“洋快餐”巨头——麦当劳也可能会加入到“牛蛙大军”。
  最近蛙价总体保持稳定。从整体看,牛蛙消费市场潜力和规模还在,全国大概有5万家牛蛙专营餐饮店,而且陆续还有新资本加入,牛蛙价格上升空间依旧存在,业内普遍认为2024年牛蛙收购价格能达到甚至超过15元/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