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成语街昙花一现,接地气方能长久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8月03日
版次:
02
近日,邯郸经济技术开发区社会事务局发布了一则公告,宣布将对区域内十多条以成语命名的道路进行更名。这些道路包括“一言九鼎街”“胡服骑射路”“脱颖而出路”“完璧归赵路”“价值连城路”“一鸣惊人街”等充满文化内涵的名称,而更名的原因竟是“不易识记道路”。此举一出,立即引发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和热烈讨论。
回望2020年的邯郸古城,以成语命名街道,无疑是一次大胆的文化创新尝试。毕竟,在这片历史悠久的土地上,每一处角落都可能埋藏着先人的足迹与故事,成语街名的出现,无疑是将这份厚重的历史文化以现代方式重新激活,让行走在其间的人们,每一步都踏着文化的回响,感受着这座城市独特的灵魂与气质。这样的创举,本该成为城市品牌塑造的经典案例,成为文化自信的生动注脚。
然而,好景不长,短短四年,这些承载着美好愿景的成语街名便遭遇了“短命”的命运。官方给出的理由是“不易识记”,这一看似合理的解释,却难以掩盖决策背后的草率与失衡。在追求文化特色的道路上,是否忽视了实用性与民众感受的基本原则?城市管理者在拍板定案之前,是否真正走到了街头巷尾,倾听过每一位市民的声音?是否进行了充分的调研与论证,以确保新路名既符合地方特色,又便于日常使用?
这场更名风波,暴露了城市文化建设中的几个关键问题。首先,文化传承不应是表面文章,而应深入肌理。成语街名的创意虽好,但若只是浮于表面,未免有“文化作秀”之嫌。其次,决策过程的透明度与公众参与度不足。地名作为公共资源,其命名与更名应当经过广泛的公众讨论与专家评估,而非仅凭少数人的意志一锤定音。再次,城市规划的连续性与稳定性被忽视。频繁更名不仅给市民生活带来不便,更削弱了城市的文化连贯性,让城市失去了历史的延续感。
更为严重的是,这一行为背后所反映出的城市治理思维偏差。一方面,是对城市文化资源的浅尝辄止,未能深入挖掘并持久发扬;另一方面,则是急功近利的政绩观在作祟,追求短期效应而忽视长远规划。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城市文化沦为可任意装扮的外衣,而非深植于心的基因。
面对邯郸的这一课,城市管理者应深刻反思,认识到文化传承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细致入微的考量与持之以恒的努力。在未来的城市规划中,不妨借鉴国际先进经验,建立一套包含公众参与、专家评审、文化评估在内的综合决策机制,确保每一个决策都能经得起时间的考验,每一个街名都能在实用与文化之间找到完美的平衡点。
成语街名的更迭,是中国城市化进程中一个值得铭记的警示。它提醒相关部门,城市不仅仅是建筑的堆砌,更是文化的载体。在快节奏的现代化进程中,如何让城市文化既有深度又有温度,既接地气又不失高远,是我们共同面临的课题。愿未来的城市管理者,能以更加深邃的目光审视每一块路牌,每一处街角,让城市的每一条脉络都流淌着文化的血液,成为真正意义上的心灵家园。
(作者:黄思成,媒体人)
上一篇:
下一篇:
“正名”
上一篇:
下一篇:
“正名”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