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乡村美育不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03日版次:02
| 推荐 |
  当下,“美育”成为社会热词。美育,即关于美的教育。它不同于单纯的艺术技能教育,而是一种综合性的美感教育,旨在通过音乐、美术、舞蹈、戏剧等多样化的艺术形式,培养人对美的感知、欣赏、表达与创造能力。学校是美育的重要阵地。在乡村,学校不仅承担着孩子们的美育任务,还肩负着引领乡村美育的重任。
  由于城乡教育的客观差距,一些乡村学校不具有城里学校那样的硬件条件,比如没有音乐教室、画室,缺少钢琴等乐器以及画架等绘画工具,无法像城里的学校那样上音乐课、美术课。因此,有人认为这样的乡村学校不具备开展美育的条件。这种认识是错误的。首先,美育并不等同于艺术教育;其次,无论艺术教育还是美育,方式都是多样的,不存在固定模式。照搬照抄城里学校的美育方式,既不可取也不可行。因此,笔者认为,乡村学校开展美育不妨“因地制宜、就地取材”。
  所谓“因地制宜”,即乡村美育应该植根于乡土,不必舍近求远。一味地向城市看齐,不仅会丢掉自身特色,还会带来焦虑。比如,从美术角度看,乡村地区往往拥有独特的自然环境、文化传统、民俗风情,这些都是孩子们在绘画上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素材。农村地区的一花一草、一村一舍,还有相关节日、民俗,在孩子们的画笔下,都可以展现出无限的审美意趣。在美育上因地制宜,乡村学校的老师要鼓励孩子们积极学习和传承当地的民间艺术,如剪纸、泥塑、编织等,这不仅能够丰富孩子们的艺术体验,也有助于保护和传承地方文化。
  所谓“就地取材”,指美育工作要弱化对固定工具和材料的依赖,在资源有限的情况下,利用简单易得的乡土材料进行教学。比如在美术课上,不一定非要使用画笔进行创作,树枝、植物叶子、石头、泥巴、麦秸秆、废旧纸箱等都是可以用来创作的材料。用这些材料创作的作品,虽然“土味”十足,但可以让孩子们获得更加丰富多元的艺术体验。
  举个小例子。2018年夏,笔者带领一支志愿者团队来到贵州丹寨县雅灰乡希望小学参加美育夏令营。我们用两天时间走街串巷,了解当地布依族和苗族的文化、风物、民俗等,接着老师们带着学生用快递包装纸箱做“古瓢琴”,用纸卷做“芦笙”,用当地盛产的竹子做“鸟笼”艺术装置……学生们就地取材,通过自己的双手,将那些材料变成一件件富有艺术形式美感且有人文意趣的作品。我们团队当时做了一项乡村美育调研,93.2%的学生表示这种创作“很另类,但新鲜、有趣、好玩儿”,78%的学生家长非常认可这种“非正式”的艺术创作,认为其“有助于孩子认识自己的家乡”。调研结果出人意料,它启示我们乡村美育完全可以通过因地制宜、拓展思路而创造更多可能性。
  需要特别说明的是,“因地制宜、就地取材”不是凑合将就,而是一种“化平凡为神奇”的教育智慧,也是一种为了让乡村万千儿童能够公平接受美育而进行的积极探索。由于城乡教育环境和教育条件存在很大差异,二者的美育方式应朝着适合自身的方向探索。城乡美育方式不同,但不存在孰优孰劣。不同的美育方式,应“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相互促进,互为补充,共同为新时代美育事业贡献力量。
  (转载自7月31日光明网,作者:段鹏)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