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早当家与晚当家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27日版次:12
  父亲对于他的教育能力曾颇为自信,当年放眼同辈亲友的儿女,他常暗自叹息那些孩子都养“废”了,将来绝对不是自己儿子的对手。
  父亲一贯认同“穷人的孩子早当家”,我大哥、二哥上小学时就会买菜做饭生炉子,极大地减轻了父母家务压力。而他们的那些小伙伴,许多参加工作后还不会做饭,四体不勤五谷不分。
  然而世事难料,那些养“废”了的孩子,后来一个个出息了。有的一路晋升,人到中年已在单位身居高位。有的经商发迹了,住上了别墅开上了豪车。我们兄弟几个不可谓不勤奋,每天忙忙碌碌勤勤恳恳,最终只不过混个温饱而已。父亲一度自我安慰,认为人生如同马拉松,儿子们“下半场”尚有翻盘可能,然而他临终前,大儿子已经退休,老二、老三也快了,可以说基本上败局已定。
  何以我们这些“早当家”的孩子,长大以后平平无奇?近日看了一位教育学家的分析,终于明白所谓“早当家”只是掌握了一些基本生活技能。这些技能对于走上社会后事业发展,并无实际用处,除非立志于从事家政服务行业。“穷人”家的孩子,最欠缺的往往是为人处世的能力,而这恰恰是我们人生路上的拦路虎。
  二哥很早就从国企下岗,干过各种各样的行当,退休前在某仓库当搬运工。靠山吃山,他常带回家一些库存货,大多是“名酒”。这些“名酒”做得粗糙,用指甲刮一下,酒瓶子上的字就能刮掉一点。二哥拿着这些东西四处串门,当礼物送给亲友,可想而知人脉会是什么状况。
  社交不是拼“广度”,朋友不是论数量。不得体的社交,效果还不如与人少交往。成为“初老族”之后,我渐渐领悟到这一点。回顾已经走过的大半生,许多往事不堪回首。比如交情一般的朋友,人家说句客气话,“上我家来玩。”我就真去了,有时不远千里。害得人家消耗精力还破费不少。好在我觉悟得还算早,近些年收缩交往面,维护好了一些老交情,晚年不至于太孤单。我们家其他人,有的还在当“社牛”。看似朋友遍天下,其实一个真朋友都没有。
  那些不会做饭、自理能力差的“别人家”孩子,待人接物的成熟度,30岁时已经远超我们现在。如果烧火做饭就是“当家”,不会当家在如今并不要紧,请个钟点工、保姆就行了。
  其实如果调整一下期望值,将培养孩子的目标定为让他们成为有生活情趣的普通人,那么父亲临终前大可不必那么失望。说到底他还是书读少了,自古封侯拜相与做家务之间就毫无关联。他若期待孩子功成名就有大出息,完全不应该让他们从小对生炉子做饭感兴趣。    □朱辉

下一篇:扁担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