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保护传统村落,守护乡土记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10月15日版次:02
  记者13日从住房城乡建设部了解到,目前我国已将8155个具有重要保护价值的村落列入中国传统村落保护名录。下一步,住房城乡建设部要求各地进一步做好传统村落保护利用,坚持保护为先,开展中国传统村落调查评估等一系列工作。(10月14日央视新闻)
  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数以万计的传统村落镶嵌在山川河流之间,承载着中华民族的历史记忆与文化基因。然而,随着现代化进程的加速,这些传统村落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存危机。据数据统计,近15年间,中国传统村落数量锐减至不足原来的十分之一,速度之快令人扼腕。如何在快速的社会变迁中守护这些珍贵的文化遗产,成为必须直面的时代课题。
  传统村落是乡土建筑的集合体,是民族文化的活化石。每一座古朴的祠堂、每一块斑驳的石板路、每一扇雕花的木窗,都诉说着先人的智慧与生活哲学,凝聚着世代相传的习俗与信仰。如云南的丽江古城,以其独特的纳西族文化和水系布局,吸引着全球的目光;福建的土楼,则以其巧妙的防御功能和家族聚居模式,展现了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智慧。这些传统村落,不仅是中国的,也是世界的,是人类共同的精神财富。
  然而,传统村落的保护工作面临重重挑战。一方面,“空心化”现象严重,随着青壮年外出务工,许多村落成了老人和儿童的留守之地,缺乏活力与维护;另一方面,过度商业化开发导致“千村一面”,原本独特的文化风貌被同质化的旅游景点所取代,失去了原有的韵味。更有甚者,一些村落因盲目追求经济效益,对传统建筑进行无序改造,破坏了古迹的原貌,令文化遗产遭受不可逆的损失。
  面对挑战,各地应深刻认识到,传统村落的保护不是简单的修修补补,而是需要系统性规划与长远考量的综合工程。首先,政府应扮演好引领者与监督者的角色,既要出台科学合理的保护政策,也要建立严格的监管机制。正如住房城乡建设部强调的,要始终坚持“保护为先”,纠治大拆大建,将传统村落纳入中华文明标识体系,这不仅是对村落的保护,更是对文化根脉的延续。
  其次,保护传统村落,必须注重活态传承。这不只意味着要保护物质形态的古建筑,更要激活其内在的文化生命力。比如,可以鼓励和支持村落开展“设计下乡”,引入现代设计理念,在不破坏原有风貌的基础上改善居民的生活条件;同时,通过发展休闲旅游、文化创意产业,让村落成为连接过去与未来的桥梁,让游客在体验中感受到乡愁的味道,也让村民从中受益,实现文化传承与经济发展的双赢。
  再者,文化自信的培养至关重要。每个村落都有其独特的历史故事与民俗风情,通过编写村史村志、举办文化节庆活动等方式,不仅可以增强村民的文化认同感,也能激发社会公众对传统村落的关注与尊重。例如,浙江乌镇依托互联网大会,成功转型为智慧小镇,既保留了古镇风貌,又融入了现代科技元素,展示了传统与现代相得益彰的魅力。
  最后,法律的刚性保护是基础。加快传统村落保护的法治化进程,明确保护责任,设立退出机制,对保护不力的行为进行严格追责,为传统村落穿上法律的“防护服”。同时,应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形成政府、社会、村民共同参与的保护格局,让每一个热爱这片土地的人都能成为守护者。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老幼共托”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