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02版:评论/读者之声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端正政绩观须打“组合拳”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4年08月21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


  ◆取消GDP考核,打破畸形政绩观,归根结底要进一步摆正政府位置、明确官员责任,让GDP回归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之中。如此,官员前途才不易被GDP绑架,以致揠苗助长;经济数字也才能洗去铅华,真正回归常态。
  福建省近日对34个县(市)取消地区生产总值(GDP)考核,代之以农业优先和生态保护优先的考核方式,占全省84个县(市、区)数量近一半(8月14日新华网)。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时代,地方官员以经济发展作为追求的第一甚至唯一目标似乎也算天经地义,但细细推敲,便会发现其中的纰缪。首先,站在以人为本的观察平台上,相对于民生福祉的增进,GDP榜单上的数字不过是桥梁和工具,一些地方官员专以抓经济、强实力为能事,盲目上项目、铺摊子,殊不知已不知不觉沦为头顶那顶乌纱帽的奴隶,更不用说那些蝇营狗苟者为中饱私囊,打着发展地方经济的幌子,背地里与奸商暗通款曲;其次,三十多年改革实践充分证明,一味追求经济的高增长,虽然可营造百业俱兴的繁盛表象,发展泡沫却也在这一过程中逐渐膨胀,尤其值得注意的是,虽然经济发展让地方财力水涨船高,成为民生改善的重要后盾,但粗放型增长模式下对于资源的浪费与生态的破坏,既使发展陷入高代价、低效益的恶性循环之中,也让民众的幸福指数持续下降。
  毋庸置疑,人民利益是执政党一切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正是因为单纯的经济增长与民生状况的改善存在并不成比例的复杂关系,以GDP为主要指标的官员考核体系才一时成为众矢之的。与正在被逐渐弱化的信访考核类似,GDP淡出部分地方的政绩考核指标,对于官员来说是一种减压,对于保护生态环境、改善民生状况提供了空间,对于缓解部分地方已经十分尖锐的基层治理矛盾创造了更多可能。然而,问题的复杂性在于,对于不少已经走入发展歧途的地方来说,要想真正“拨乱反正”,单单切除官员考核体系的病灶仍远远不够——改革的系统性决定了在取消GDP考核的同时,一系列配套举措必须及时跟上,打一套“组合拳”,否则,政策难免虎头蛇尾、沦为笑谈。
  一是防止GDP考核从“地上”转移到“地下”。“唯GDP论英雄”的观念在部分官员头脑中根深蒂固,而在“保增长”的压力之下,一些干部或许仍然会依赖于经济指标的层层分解、层层加码的惯性手段,从而让GDP考核虽从文件中消失,却仍存于官员心中。党政领导干部选拔任用制度虽不断完善,但官员升迁条件难以完全量化,加之一些地方人治因素尚未肃清,人事大权仍由“一把手”等少数人执掌,难免会对辖区经济总量大、发展速度快的下属官员另眼相看、优先提拔。
  二是生态、民生指标考核应合理、科学,有可操作性。GDP权重下降或归零,随之而来是生态、民生指标权重的上升。然而,基于一套成熟的统计制度和体系,GDP指标的权威性已经获得了较为广泛的认可,也为地方官员之间的能力比拼提供了可参照的坐标。生态、民生指标,虽然也可以量化,如幸福指数、绿色GDP之类,但目前仍然缺乏比较完善的数据获取与分析制度予以支撑。如何化虚为实,考验着政策设计者的智慧。
  三是更高层面财政统筹能力必须增强。被取消GDP考核指标的地区,目前仍然以经济欠发达的县级行政区域为主。特别是根据国土主体功能区划分,一些县市区被更多赋予了为发达地区守住生态屏障的责任。在这种情况下,省、地市一级必须加大财政转移支付力度,对欠发达地区为经济社会科学、协调发展做出的“牺牲”进行适当“补偿”,保障这些地方在官员GDP观念淡化的同时,公共财政支出不捉襟见肘,民生状况得以持续改善。
  GDP增长,既需要政府的积极作为和科学决策,也与市场的阴晴冷暖息息相关。取消GDP考核,打破畸形政绩观,归根结底要进一步摆正政府位置、明确官员责任,让GDP回归政府与市场两只手的协调配合之中。如此,官员前途才不易被GDP绑架,以致揠苗助长;经济数字也才能洗去铅华,真正回归常态。

 
 
未经南方农村报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