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荐 2013年以来,违法违规办理减刑、假释、保外就医问题引起中央高度重视。据报道,山东、广东等地,均有数量不等的保外就医人员,因不合法定条件被重新收监。 对不合条件的保外就医人员重新收监,值得肯定,有助于维护司法权威。但要遏制减刑、假释、保外就医等刑罚变更执行中的违法违规行为,光有纠正是远远不够的。依据中央政法委发布的《关于严格规范减刑、假释、暂予监外执行切实防止司法腐败的意见》,除了实体规范、程序规范之外,还有最重要的一项,就是“追责”。“意见”特别强调要实行“谁承办谁负责、谁主管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的制度,形成质量终身负责制,对于执法司法人员捏造事实、伪造材料、收受财物或接受吃请的,“意见”要求一律清除出执法司法队伍。对于徇私舞弊、权钱交易、失职渎职构成犯罪的,一律依法从重追究刑事责任,且原则上不适用缓刑或者免于刑事处分。 易言之,无论是在法律上,还是在政策导向上,纠偏和究责应是两项并行不悖的工作。而我们能在媒体上看到的,多为各地的纠偏数,但对于民众来说,更感兴趣的问题还有:这么多违法违规的保外就医都是谁办理的?又是谁签的字?都经过了哪些环节,涉及哪些人员?是否存在受贿、玩忽职守或徇私舞弊等职务犯罪?纠偏和究责,是一体两面,不可分割。如果只抓纠偏,不问究责,这种专项检察也将失之于“偏”。 如今各地纠正违法违规进行刑罚变更执行的数字有了,究责也应该及时跟进。每一例纠正的个案,都应视为一条举报线索。天下没有白吃的午餐,也没有白办的违法保外。即便没有权钱交易,也没有徇私枉法,只是司法人员不负责任因而被蒙骗,那也可能涉嫌玩忽职守。 可以说,针对刑罚执行专项检察行动所发现的这些违法违规个案,本就是查办职务犯罪的富矿,检察机关不容错过。从侦查的角度来说,也许相关案件正在调查当中,不像收监这样可以迅速执行到位,并公布具体数据。鉴于满足公众知情权的需要,至少可以在不违反侦查秘密原则的基础上,及时进行有限公开。而有了实质的究责,这场向司法腐败宣战的专项行动,才不至于虎头蛇尾。 (8月20日《新京报》社论,有删节)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