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新农村推动力
南方农村报
13版: 读与写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风吹稻浪是乡愁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1年08月12日
版次:
13
稻浪层层的田野里有着农民思想觉醒的土壤。 视觉中国供图
一部优秀的描写中国当代乡村现实生活的长篇小说,无论作家用怎样的艺术表现手法,无论作家有着怎样的乡愁情结,这两点是不可或缺的:一是要以贴近实际、贴近生活、贴近群众为宗旨;二是要站在讲好中国故事的时代背景下。王怀宇的长篇小说《风吹稻浪》(发表于《中国作家》2021年第2期)正是牢牢抓住了这两个基本点,讲述了发生在松嫩平原盐碱地上的中国乡村故事。作家笔下形形色色的乡村人物、或远或近的乡村景致、或大或小的乡村变化,是构成作品的重要元素。我们看到,在东北这块盐碱大地上,有一群人在顽强地与贫穷、落后和愚昧对抗着,走进新时代的他们也要过上更加美好的乡村生活。小说以农村改革开放新崛起为标志,塑造了新一代农民文化自信和文化觉醒的生动群像。一个又一个曲折优美的故事、一根又一根链条式的矛盾线索,让《风吹稻浪》成为了一部讲好当代中国农村故事和乡愁情节的百科全书。
《风吹稻浪》主要讲述的是以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等青年人在白鹤村赤手空拳创业的故事,塑造了一批气质不凡、个性彰显,形象迥异的白鹤村小人物。这些小人物通过乡村剪纸、农民绘画、运用新型科技改造盐碱大地,种有机水稻、开发各种养殖业以及成立农村专业合作社等精心谋划,一点一点地提升了乡村人的文化品位,一步一步夯实了农民创业致富的根基。这些小人物没有高、大、上,也没有战天斗地式的英雄气概。小说里这些最为朴实的乡村小人物以蚂蚁啃骨头的精神,以“蝲蝲蛄”嗑“酱杆”那样牛气冲天的气势,硬是以不可想象的智慧拱开了这一片酸甜苦辣的盐碱地。
从小说的艺术表现上看,小说的成功在于作家能把握时代脉搏,积极深入生活,挖农民的心思,说农民的话语,讲农民的故事。作家一次次奔赴家乡体验生活,也经常到辽宁和黑龙江两省的乡村采风,还曾远赴甘肃、新疆了解脱贫攻坚情况。当然,作家更多的还是积极深入家乡白城、松原等松嫩平原上的乡镇村屯、农牧场,与农民吃住在一起,在那里汲取和挖掘出农村最具时代特色的小说素材。小说各个章节链条紧凑,故事真实可信,人物有筋骨、有道德、有温度。人物围绕着事件,缠绕着矛盾冲突,如牵牛花般昂扬向上。
江春燕、郑大民、吕文龙带领一些有抱负、有理想、有志向的青年人回乡创业,改变了白鹤村一穷二白的落后面貌。首先是思想上的觉醒与变化,主人公们找到了到白鹤村祖祖辈辈贫穷落后的根源。为了适应新形势,发展可致富的项目,他们集中精力,大力发展乡村特色种养殖业,旅游文化。他们把远近闻名的农民画,特色剪纸等文化立乡立村前景看好的项目一并纳入到议事日程。也正是有了李芒种、吕文凤、胡五爷等一批人的齐心合力,白鹤村才成为远近有名的脱贫致富的焦点。也正是有了他们思想意识的觉醒,才有了江春燕与郑大民的一段哲理式的对话。
江春燕说:“大民,不要灰心,素质差的人哪里都有。实质上还是因为贫穷啊,不仅是腰包里穷,脑子里也穷。”“贫穷,无论是精神上的,还是物质上的,都是一道难过的坎。我常想,最重要的不是怎么惩罚犯错误的人,而是怎么能做些改变,扭转他们见利忘义的心性。”
土地是植物的根基,土地也是农民的命根子。想要根基上长出有营养、有色彩,有光泽的果实,就要有好的带头人引领村民砸碎羁绊几代人的精神枷锁。这就是小说的核心。也是小说追求人性至上,注重挖掘乡村真善美的本源。
从人物的语言上看,小说《风吹稻浪》里面的人物的特质性具备了盐碱地的地域性,地域性的风俗、风土人情符合小说中出现的人物身份。表现这些鲜活的形象,不仅需要故事,更是需要语言。作家恰恰完美地使用了恰当的语言,使得小说中一个个人物符合他们的性格,语言符合小说围绕的乡村大境界和小环境。比如:
郑经济叨咕着:“那不咋地,可这不是我的羊,这可是老金家的羊啊,给撂半道上可不中啊!那不咋地……”
这些语言的地域性表现,为小说进一步丰满人物形象、提高个性化塑造,注入了极具东北特色的乡俗、乡情。小说的语言炼句精当,没有叙述性的废话。人物出场的环境衬托得体,农村人说农村话,符合生活的真实性。像李芒种关于还文化馆赵馆长及其他哥们钱的诚信,江春燕“白鹤粳米合作社”的诚信,郑大民养殖绿色麻鸭的诚信,吕文龙农民画的诚信等等,无一不是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来证明农民的质朴和纯善。
再从小说的主题思想上看,作家在火热的乡村生活中,看到了农民科技意识的觉醒,文化立乡的文化科技自信。《风吹稻浪》用一个个活生生的故事诠释了改革开放后土地承包后,农民集体力量、走合作化道路的觉醒。农村土地上种养殖业与乡村文化、科学技术的互助互为。集乡村文化、科学技术于一体的精准项目致富脱贫成功,进一步诠释了农民急于渴望生产力的解放,渴望科学技术走进新农村。小说的主题意识也落在了人性与灵魂的层面上,写出了农民对土地的爱、土地对农民的回馈、农民之间的善良与温暖。
作家王怀宇多年来也一直以乡愁为创作之本,坚持在从乡愁中来,到乡愁中去,创作出了一批数量惊人、质量上乘,深受读者欢迎的优秀作品。继长篇小说《血色草原》之后,他又在精准扶贫进入攻坚决战的收官之年、中国共产党成立一百周年之际推出了又一部长篇小说《风吹稻浪》。在我看来,风吹稻浪就是书写乡愁,生育我们、养育我们的贫困家乡到底是如何腾飞与崛起的?我们在这部长篇小说里可以找到真实可信而又满含热泪的答案。
□布日古德
稻浪层层的田野里有着农民思想觉醒的土壤。 视觉中国供图
上一篇:
下一篇:
“熟不知”应为“殊不知”
上一篇:
下一篇:
“熟不知”应为“殊不知”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