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太空育种让手中饭碗端得更稳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2年05月17日版次:02
  前不久,神舟十三号载人飞船返回舱在北京开舱,舱内搭载的约12000颗种子同步顺利出舱。据悉,这些种子不仅有中药材种子,还有水稻、食用菌、生菜等各类植物种子。这些来自不同地区、单位的种子,有些侧重于基础研究,有些则侧重于品种培育,可谓“八仙过海、各显神通”。要知道,航天器载荷资源宝贵,每一克都要发挥最大价值。由于进入门槛不低,这些遨游太空的种子也被坊间誉为“天选之种”。
  说起来,太空育种也并不是什么新鲜事。早在1987年,小麦、水稻、青椒等百余个品种的农作物种子就曾跟随我国第九颗返回式卫星遨游太空。回归后,经过杂交选育,这批种子中培育出了大豆“铁丰18”、棉花“鲁棉1号”等一批获得国家发明奖的优良新品种。就此之后,种子便成了航天器的“常客”。去年,窖泥、酒曲等微生菌更连同种子一道登上了太空。
  在地面育种不香吗?为何还要跑去太空?相信,这是很多人的疑问。事实上,相比地面,太空育种还真有其特别的地方。植物种子在太空环境下,会因微重力、高能带电粒子等产生的弱辐射,从而诱发变异。如果有一些变异能够遗传,且符合人类需求,那变异的种子就有可能被培育成新品种,进而造福人类。而正是由于这种差异化、难以复制的环境,太空育种才有变异率高、育种周期短的特点,有望在较短时间内培育出高产、早熟、抗病等性状优良的种质资源。
  育种有啥好处?“近”一点讲,可以更好满足人们的“口腹之欲”,带来更优的经济社会效益。比如,由于水质恶化等原因,被徐霞客赞为“滇池珍味”的金线鲃曾难觅踪影。后来,当地以野生滇池金线鲃为基础群体,选育出了“鲃优1号”。相比土著,这一新品种抗病、生长时间短,食用品质更高,不仅破解了保护难题,还极大提升商业价值,让金线鲃“游”回市民餐桌。动物育种如此,植物育种更是不遑多让:据估算,航天搭载育种(基本是植物)产生直接经济效益,已经超过2000亿元。
  “远”一点说,育种有助于维护国家的粮食安全,乃至战略安全。目前,俄乌冲突仍在继续,俄罗斯与西方的交锋亦在上演。在西方举起制裁大棒的背景下,作为世界产粮大国的俄罗斯亮出了“粮食武器”,停止向一些西方国家出口粮食,这也被视为俄的“撒手锏”之一。但由于种子被西方控制——俄罗斯有60%的玉米、88%的油菜籽、90%卷心菜种子等依赖进口,这使得俄方“粮食武器”的效果大打折扣,与西方的制裁与反制裁平添变数。
  古话说“备豫不虞,古之善教也”,说的是对可能意外发生的事情,事前就要有所准备。面对国内外形势的复杂多变,就该有以“大概率思维应对小概率事件”的意识和思维,要居安思危,做好应对各类“黑天鹅”和“灰犀牛”事件的准备。具体到粮食安全问题,既不能杞人忧天,也不能对一些客观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比如同俄罗斯一样,我国的种子安全一定程度上也受制于人,需要引起重视和解决。
  农安天下,种为基石。种子被视为农业芯片,是现代化农业的基石,更是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的源头。太空育种虽高高在上,其实归宿还是在脚下的土地,关乎我们手中的饭碗能不能端稳端牢。欣喜的是,随着我国将完成空间站的在轨建造,并转入为期10年以上的应用与发展阶段,相信未来会有更多种子“搭车进站”,在太空迎来“蜕变”。
(作者墨攻,时评人)

下一篇:“非法改装”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