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关于语言(下)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3年04月27日版次:13
| 名家谈写作 |
  语言是个永远琢磨不透的东西。在研究语言的过程中,你可以考究一下那些官腔、撒娇的腔、哭腔、骂腔、唱腔等,从中发现和吸收各种腔的特点,在你写人物或事情的时候,你可以运用好多腔式。
  我当年研究语言的时候,就把好多我爱听的歌拿出来,不管是民歌还是流行歌,还有好听的戏曲音乐,当时就拿那种画图的方式标示出来。我对音乐不是很懂,把哆来咪发就按一二三四来对待。我把这个标出来后,看那个线条,就能感觉出表现快乐的、急躁的、悲哀的,或者你觉得好听的,起伏的节奏是个啥样子的,你要把握这个东西。
  当年我对陕北民歌和陕南民歌做过比较。你把那陕南民歌用线标起来,它的起伏特别大,就像心电图一样哗哗地就起来了。后来我一看,陕南民歌产生的环境,它那种线条就和陕南的山是一回事情。而陕北民歌和陕北那儿的黄土高原是一样的。所以说,任何地方,地方不一样,山川不一样,文化不一样,人也就不一样,产生的戏曲不一样,歌曲不一样,蔬菜长得都不一样,就是啥都不一样,但它都是统一的完整的。从里边可以吸收好多东西。
  当然,语言吸收的东西和要借鉴的东西特别多。不光是语言,还包括别的方面。在现在这个时代搞创作,抛开语言本身,我觉得还有三点必须把握好:
  一是作品的现代性。你现在写作品如果没有现代性,你就不要写了,这是我的观点。因为你意识太落后,文学观太落后,写出来的作品就不行,或者你的写法很陈旧也不行。所以说,一定要有现代性。要吸收外国的一些东西,尤其在这个时代,这一点特别重要。咱不是说要为编辑写东西,但从某种程度上说也得给编辑写,你不给编辑写,编辑不给你发,你不给评论家写,评论家不看你的东西,不给你指出优缺点。当然从长远意义讲,文学不是给这些人写的,但在现实生活中,起码得要你周围的人能看懂,你就要有现代性。就像卖苹果一样,出口的苹果都有一个框框来套,一套一看,读上几段,一看你那里面没有现代的东西,他就不往下看了,就把你撂到一边去了。这是很重要的一点。
  二是从传统中吸收。我觉得这个用不着说大家都能懂,大家从小都是这样过来的,接受的东西大部分都是传统的东西。从文学创作的角度来讲,对中国那些东西(其实不光是中国的),小说啊,散文啊,诗词啊,不仅仅是这些东西,中国传统文化里的好多东西,它的审美的东西,你都要掌握。它不仅仅是文学方面,文学方面因为咱现在大部分还是写小说、散文,包括诗歌,但咱现在写的诗歌和古人的又不一样。所以说主要从古人的作品里学那些审美的东西,学中国文化的那些东西、东方的那些东西。
  再次就是从民间学习。从民间来学好多东西,是进一步来丰富传统的,为现代的东西作基础、作推动的东西。所以一定要把握,现代的、传统的和民间的这些方面。从文章里你完全能看出一个人的性情。就像我刚说的,有些人的文章语言说得很调侃、很巧妙,你看他也没有正形,他也不知道自己说啥呢,你说东,他偏不给你说东,这表现出他这个人的心态和思维。有人说的很尖酸,你一看他的文字就觉得:啊呀,这个人不能深交!不能交得太深,因为他太尖酸。
  □贾平凹

上一篇:浅析“飒”的两个新义项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