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c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合约食堂”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4年04月02日
版次:
02
在古老而神秘的贵州黔东南州,一项创新的社会治理举措——“合约食堂”正悄然兴起。易旧俗、树新风,狠刹农村滥办酒席风气,通过“合约食堂”这一载体,当地实现遏制滥办酒席目的和“减少办酒成本、减少安全隐患、减少疾病传播路径、减少环境污染”和“增强村‘两委’号召力、增强村民凝聚力”的效果,为这片土地带来了新的生机与活力。
回溯“合约食堂”的诞生背景,不难发现这是一场对乡村治理模式的深度探索。贵州黔东南州,作为多民族聚居地区,拥有丰富的文化底蕴和独特的多村治理需求。然而,随着社会的快速发展,一些陈规陋习逐渐显现,滥办酒席、铺张浪费等问题成为了制约乡村发展的准题。如何破解这些痛点,成为撰在地方政府面前的一道必答题。于是,《黔东南州关于倡导推广“合约食堂”引领乡风文明新风尚的指导意见(试行)》应运而生,它既是乡村治理方式的创新,又是对传统乡风民俗的升华与重塑。
“合约食堂”的成立,旨在通过群众自治的方式,实现对滥办酒席等社会问题的有效治理,它借助了“寨管委”“红白理事会”等群众自治组织的力量,让乡贤人士参与到食堂的管理和运维中来,这样的制度安排,使治理更加贴近群众、更加精准有效,也在一定程度上激发了群众的自治意识和参与热情。在这里,食堂成了与大操大办之风博弈的利器。通过“合约食堂”,村民们能够在规范的框架内共享美食、交流情感,既满足了社交需求,又避免了不必要的浪费和负担。
“合约食堂”的实践,正是社会学中“社区参与”理论的生动体现。它强调了社区成员在公共事务中的积极参与和合作,通过集体行动来解决社区面临的问题,在这样的治理模式下,个体不再是孤立的,而是成为了集体行动的一部分,这样的集体行动不仅有助于解决问题,还能够促进社区的团结和凝聚力的提升。
然而,任何一项创新的治理模式都不可能一蹴而就,“合约食堂”同样面临着诸多挑战和考验。如何在保持传统乡村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如何确保群众自治的有效性?如何在长期运行中保持“合约食堂”的活力与可持续性?这些都是需要深入思考和探索的问题。
“合约食堂”要想做得更好,还需要在多个方面下功夫。一是要进一步加强组织领导,确保各项工作有序进行;二是要注重群众教育引导,提升群众的自治意识和参与度;三是要不断完善管理机制,确保“合约食堂”的规范运行;四是要注重文化传承与创新,使“合约食堂”既具有现代气息又不失乡村特色。
实践表明,通过“合约食堂”这一创新治理模式,黔东南州正在实现社会治理与乡村文化振兴的双赢。如今,“合约食堂”已衍生出“合约食堂+乡村旅游”“合约食堂+两禁一限”“合约食堂+道德讲堂”等模式,这种升级版的“合约食堂”,对于发展特色产业、壮大村集体经济、基层党建等工作都有重要意义。也正因为如此,这一模式值得资源禀赋相似的地区学习借鉴。
(作者黄鹏飞,时评人)
上一篇:
下一篇:
“低空经济”
上一篇:
下一篇:
“低空经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