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睡眠障碍相关干眼 发病机制被揭示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7月16日版次:11
| 医学前沿 |
  中山大学中山眼科中心研究团队日前发表一项研究成果,揭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的分子发病机制,发现褪黑素有助于恢复昼夜节律紊乱,减轻眼表损伤。
  近年来,生活方式相关干眼逐渐受到关注。该研究团队负责人、中山眼科中心副主任袁进介绍,此前临床研究发现,夜班工作人员与普通人相比泪膜不稳定性增加,干眼发生风险更高。昼夜节律紊乱睡眠-觉醒障碍是睡眠障碍的常见类型之一,多见于夜班工作人员等人群,但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的发生机制、临床表征和有效干预措施均尚未阐明。
  该研究团队构建了昼夜节律紊乱小鼠模型,通过改变光照周期模拟慢性时差反应,发现昼夜节律紊乱的小鼠出现干眼体征,其眼表缺乏黏蛋白保护,经分析证实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明显下降。
  昼夜节律紊乱的核心机制是分子生物钟的破坏,BMAL1基因是分子生物钟的核心启动因子。该研究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角膜中BMAL1基因表达显著下降,并且在敲除BMAL1基因的小鼠中同样出现角膜MUC4表达显著下降,同时伴随特征性的干眼眼表损害,证实BMAL1基因对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表达具有调控作用。
  该研究还发现,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血清褪黑素水平明显下降。研究团队对昼夜节律紊乱小鼠进行褪黑素补充实验,发现褪黑素能稳定昼夜节律紊乱小鼠的全身及局部节律,恢复角膜BMAL1基因及角膜跨膜黏蛋白MUC4表达水平,重建泪膜功能和眼表稳态。
  该研究成果近日发表在国际医学期刊《实验与分子医学杂志》,该刊编辑配发导读评论称,这项研究揭示了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的分子发病机制,构建了一种新型黏蛋白缺乏型干眼动物模型,并为昼夜节律紊乱相关干眼患者提供了一种可能的治疗方法,为生活相关性干眼研究领域带来启示。
□欣华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