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预制菜应是上市助力而非阻力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4年08月10日版次:06

  绿茶餐厅门店。

  南方农村报记者 黄俊杰

  近日,“绿茶餐厅因牵涉预制菜,申请港交所主板上市失败”的话题在餐饮界引起不小的争论。面对证监会的问询,绿茶餐厅既未说明其食品供应链具体模式和预制菜占比,也未对是否符合预制菜食品安全监管进行明示,这样的回复难免引起外界褒贬不一的看法。笔者认为,预制菜不应是企业上市的“拦路虎”,反而可以成为“助推剂”。
不必“谈预制菜色变”
  今年3月,有记者卧底杭州绿茶餐厅后厨发现,该餐厅售卖的“佛跳墙”是预制菜,但餐厅未在菜单中标注“预制菜”,也没有主动告知顾客。之后绿茶餐厅公关经理回应表示,被曝光的预制菜品“佛跳墙”已下架,同时已自查下架门店部分预制菜菜品。
  受此困扰的不止绿茶一家。主打“中式养生”的和府捞面此前被曝出部分面条、浇头产品的配料表有很多添加剂。例如,慢熬鸡汤配料表长达6行,包括丁基羟基茴香醚、脱氢乙酸钠、特丁基对丙二酚、食用香精等抗氧化剂和食品添加剂。面对质疑,和府捞面创始人李学林公开表示,和府捞面的餐品由中央厨房统一制作、配送,不属于预制菜。
  粗暴地把餐饮品牌一刀切,统统贴上所谓预制菜的标签,让品牌遭到无端的质疑和指责,导致消费者和企业“谈菜色变”,是目前消费市场还未成熟的表现。
  针对社会大众对预制菜的误解,中国工程院院士孙宝国曾在全国两会带来“关于强化食品安全谣言整治力度的提案”,建议加大对“新兴食品产业”谣言的清理整治力度,避免固有认知误区被反复炒作。
预制菜是“盈利利器”
  根据中国连锁经营协会的数据,2023年预制菜行业下游最大的需求来自餐饮企业,占比达80%。一些头部连锁餐饮企业中预制菜使用比例已经较高,不少企业主动公开“预制秘密”,更有企业将预制菜当做“盈利利器”。
  如预制菜巨头,主打“平价西餐厅”的萨莉亚。数据显示,公司在报告期内的销售额达到74.5亿元,营业利润达到4.5亿元,是上年同期的三倍。使用预制菜、降低人工成本,提升翻桌率,这样的标准化流程大大增加了门店的运营效率,这是萨莉亚长期低定价还能保持高利润的原因,也是受资本市场认可的行业“护城河”。
  今年4月,老乡鸡主动发布《菜品溯源报告》,自曝“当前正餐菜品中,餐厅现做占比70.6%,半预制占比27.7%,复热预制占比1.7%”。这组数据的公布,固然表明自家企业菜品中的确有预制菜,但更重要的是,通过主动公开,明确现制菜品与预制菜品的界限,让消费者能够心中有数。老乡鸡此举,赢得了舆论的普遍赞扬。
食品安全是关键
  笔者认为,近年来绿茶餐厅产品研发力弱、品牌力下滑、食品安全问题频发,才是影响该企业上市的核心阻力。
  据了解,绿茶餐厅以“融合菜系”和“创新菜品”起家并赢得市场,特殊的定位导致其不和“菜系”绑定,不受“菜系”生命线制约,其产品核心卖点是基于现有菜系基础上进行创新。
  然而,2021年至2023年间,绿茶餐厅分别推出了178道、172道和168道新菜,但这些新菜品并未像其经典菜品如“面包诱惑”“石锅豆腐”那样获得广泛认可,消费者失去了进店的理由。本就不具备“菜系”优势的绿茶餐厅,当其产品研发力弱时,势必导致整体品牌力下滑。根据灼识咨询的报告显示,“杭帮创新菜”绿茶餐厅在市场份额上排名第四,落后于“西北菜”西贝莜面村、“新徽菜”小菜园餐厅和太二酸菜鱼。
  另一大核心阻力是食品安全隐患。2020年至今,绿茶餐厅多次被曝出熟食放在垃圾桶上、食材不符合安全标准等食品安全隐患。在黑猫投诉平台的百余条投诉中,频频出现如水蒸蛋变质、茄子里有头发等食品卫生问题。同样是申请港交所上市未果,小菜园也曾因未能通过食品配料质量控制测试、不合格预包装食品配料或餐具,使用超过保质期的食材,经营超出许可范围,食品储存管理不当等受到行政处罚。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有着“预制菜第一股”之称的味知香。该企业选择避开主流市场,大多开在菜市场的旁边,相对商超店,运营成本会更低;产品价格比市场上同类型产品要低50%以上;除此之外,门店展柜三分之二用来现称现卖,让消费者“买得明白放心”。
  预制菜不应是企业上市的“拦路虎”,反而可以成为“助推剂”。目前,作为“主角”的绿茶餐厅甚至有常态化发力预制菜的意向。据最新的招股书披露,绿茶餐厅已计划自建预制菜供应链,预期该设施产生的约90%半加工食品将供应绿茶全国餐厅,如招牌菜“绿茶烤鸡”,仅需将经过预处理的鸡放入烤箱烘烤便可上菜。

下一篇:恒兴黑鱼片拿下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