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如何盘活“躺在库里”的鱼塘?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2月18日版次:07

  珠三角地区塘租一度被炒至3.5万元/亩·年。

  南方农村报记者 郑燕云
孙岁寒

  近日,广东佛山多宗鱼塘租赁流标引起业界关注。在顺德乐从镇罗沙村委会,36宗鱼塘因“无人参与报名或无人参与出价”导致交易失败。
  曾经“寸土寸金”的鱼塘租金,从每亩超万元甚至数万元的“天价”跌至千元以下仍无人问津,流拍、弃拍现象频发,这种情况在2025年初仍在延续。
一天流拍鱼塘41宗
  2015至2019年,珠三角鱼塘因加州鲈、生鱼、南美白对虾等品种的高利润行情,塘租一度被炒至3.5万元/亩·年,部分区域甚至出现33万元/亩的极端案例。
  2023年以来,我国水产饲料产量首次下降,由于水产品行情走弱,出现了较明显的大面积压塘现象。水产业发达的珠三角地区,鱼塘租金遭遇“滑铁卢”。如佛山个别区域塘租暴跌至670元/亩仍无人接手,中山、江门、珠海等传统养殖重镇同样面临发包困境,村集体不得不反复调整招标策略。
  记者在佛山三资平台上搜索发现,2025年春节开工以来,流拍的鱼塘宗数高达87宗,仅2月6日一天就流拍了41宗。弃拍和流拍的塘租价格多数在3000-4000元/亩·年之间,低则几百元。还有些鱼塘竞拍成功后,在公告期内因承租人未签署合同而最终流拍。
  佛山禅城阿杰的养殖场周边有1000多亩鱼塘,原来都是养殖加州鲈,但因为连续两年加州鲈行情低迷,2024年就有三分之一鱼塘丢荒或重投失败。同样的情况也发生在生鱼养殖行业,2023年珠三角生鱼养殖户超八成亏损,单塘亏损可达50万元。虽然2024年养殖成本有所下降,但大多养殖户仍然难逃亏本的厄运,有养殖户亏损高达1.5元/斤。
  去年,佛山顺德有承租户因水产品行情不好,在上一个合约期还有一年的时候,合伙将鱼塘丢回村委弃养。“意图就是逼迫村委降价重新竞投,”佛山顺德一位资深业内人士透露,最终重新发包的塘租由原合同的7500元/亩·年下降到5500元/亩·年,“对于村集体而言,宁愿少收,总比失收好。”过去依赖高塘租获利的村集体和塘主,如今面临租金收入锐减的窘境。部分投资者因亏损选择“弃包”,甚至不惜违约退出,导致大量鱼塘被迫重新招标。这样弃养和流拍的情况在去年上半年和年中特别多,前期涌入的投机性资本正在加速撤离。
多重因素致养户“弃养”
  终端消费量下降,产品难卖,是水产行业普遍的首要问题。据中国水产流通与加工协会数据,到2024年,我国已从全球水产品最大出口国转变成为最大进口国,仅2024年前三季度,我国进口水产品总量已超过500万吨。业内普遍认为,未来我国水产品进口仍将持续增长,不可避免要对国内水产价格带来影响。
  价格抬不起来,养殖成本却居高不下。加州鲈为例2023年市场价一度跌破成本线;生鱼养殖户更因饲料系数高、病害频发陷入“越养越亏”的怪圈,有养殖户表示“三年亏一次,一亏亏三年”。叠加环保压力(如尾水处理要求)和极端天气影响,散户的资金链不堪重负。
  今年开年,这种成本增长与利润缩水的两极施压更加明显。原本水产品在春节期间价格都会拉涨,而今年生鱼、南美白对虾这些珠三角主养品种却在越走越低,虽然春节复工后虾价有所上涨,但仍然难以弥补此前亏损。与此同时,豆粕也连续涨价,2月11日最高已涨至3775元/吨,多家企业畜禽料已开始涨价。
  值得一提的是,品种结构失衡与市场风险过度依赖少数高利润品种(如加州鲈、生鱼)的单一养殖模式,也放大了市场波动风险。最近两年,生鱼、加州鲈投苗量减少,叉尾鮰、黄颡鱼等品种也因病害和饲料问题导致盈利困难。与此同时,草鱼、罗非鱼等传统品种虽饲料成本下降,但消费端需求疲软,难以支撑行业复苏。
  2025年,水产品行情或更加起伏难定,养殖群体还要承受各种成本压力。
探索减本增效绿色渔业
  塘租暴跌与弃养潮本质上是市场规律的自我调节。短期来看,行业洗牌导致阵痛不可避免;长期而言,这或许是淘汰落后产能、重塑健康业态的契机。如今大量仍然“躺在库里”的鱼塘,如何流转起来?
  有经验表明,扩大政策性水产养殖保险覆盖面、构建渔业大数据平台、推动产销对接等措施,或有力推动鱼塘流转进程。例如,佛山市通过“三资”智慧云平台公开招租,增强鱼塘流转透明度,只是短期内仍需应对存量鱼塘的消化难题。
  未来,水产养殖需从“量”向“质”转变,通过品种多元化、技术升级、产业链整合,重建可持续的盈利模式。正如业内人士所言:“塘租回归理性,正是行业走向良性发展的必经之路。”
  对广大养殖者来说,今年的首要问题是降低风险、控制成本。然而并不是减少投入,相反是要适当增加投入,改善养殖建设条件,使用先进的技术装备、优质苗种、饲料和动保产品等,获得更高的生产效率,以此实现养殖成本更低。
  广东省人大代表周睿东提出,要推广生态健康的养殖模式,如通过多营养层级立体养殖(如鱼-贝-藻共生)、稻渔综合种养等模式,减少污染并提高资源利用率。
  有业内人士提出,利用部分弃养鱼塘转型为休闲农业项目,探索“养殖+旅游”的新路径也是不错的办法。佛山一位村干部认为,以“桑基鱼塘”为代表的农业生态是珠三角独有的风景线,通过“养殖+旅游”的新路径,养殖与增收两者兼得,“我们需要在发展中找到平衡点,为子孙后代保留一些‘泥土气息’。”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