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10版: 水产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珠海首批300万尾自研优质海鲈鱼苗交付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2月20日
版次:
10
白蕉海鲈种苗本地产业化繁育,实现零的突破。
2月18日上午,中国(珠海)白蕉海鲈产业示范园国家海水鱼产业技术体系示范基地正式揭牌,标志着白蕉海鲈产业正式迈入国家级平台支持的新阶段。
与此同时,首批300万尾自主研发的本土优质海鲈鱼苗完成交付,白蕉海鲈种苗本地产业化繁育取得历史性突破。
白蕉海鲈作为珠海首个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在斗门的养殖面积超3.9万亩,年产量占全国60%以上,是珠海市农业产业的重要支柱。然而,长期以来,海鲈种苗繁育一直依赖外省供应,面临着对外部资源过度依赖、种苗质量不稳定、病害问题突出和溯源体系不完善等瓶颈问题,一定程度上制约产业升级,成为亟待解决的技术难题。
“任何一个行业,特别是在农业养殖业,如果种苗源头不掌控在自己手里,对整个行业的创业发展都是不利的。”对于白蕉海鲈产业中心董事长林卿叶来说,这种如鲠在喉的感觉今天终于得以释放,在揭牌仪式上,她欣喜地透露,斗门已实现海鲈种苗产业化培育突破,不仅为珠海的海洋经济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也为全省乃至全国的海鲈养殖业带来了新的希望。
现场举行白蕉海鲈鱼苗销售移交仪式。珠海白蕉海鲈产业中心有限公司将自主研发的首批300万尾本土优质海鲈鱼苗交付给广东渔泽原农业科技有限公司。
该公司董事长唐锦同接过从种苗繁育车间里“出生”的鱼苗表示:“斗门成功实现本土育苗,让很多养殖企业和养殖户为之振奋。以前我们鱼苗都得从外地买,不但运费高,损耗也大。如今,有了示范基地本地孵化,成活率能从不足六成提高到八成以上。按成本测算,这300万尾起码可以省20万到30万元。”
珠海市斗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黄海华表示,本土培育种苗,完成销售交易,背后的重大意义。他说,海鲈养殖在斗门已有超30年历史,种苗一直受制于省外。种苗繁育本地化有助于稳定农业产业结构,保障农民收入,对本地农民养殖和村集体经济都是良性的价格保护,更有利于形成稳定的农业产业结构,有望打破“三年一坎”的海鲈市场“周期律”,扩大白蕉海鲈及其深加工产品的销售半径。 □斗宣
上一篇:
清城鳜鱼上市 亩产值近15万元
下一篇:
生鱼加工厂复工 中鱼回涨0.5元/斤
上一篇:
清城鳜鱼上市 亩产值近15万元
下一篇:
生鱼加工厂复工 中鱼回涨0.5元/斤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