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赏花经济”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3月29日
版次:
02
| 漫谈 |
新闻背景:樱花烂漫季,打卡正当时。这几天,在浙江省绍兴市柯桥瓜渚湖东岸公园,早上8点多,郁金香和樱花盛放区域就围满了拍照打卡的游客,而在一旁,不少摄影师举着价格牌正吆喝着游客拍照。“这几天,郁金香、樱花开得正好,就过来摆摊了,每天到晚上7点左右收摊,算下来一天也有三四百元的收入。”在鲁迅故里开了一家摄影工作室的宋先生说。(3月27日《绍兴晚报》)
@李云勇:一年好景君须记,最是春光烂漫时,且游且拍照。不少像宋先生一样的摄影师,在帮游客拍照,游客挑选满意的照片后,摄影师会先在平板上修图,然后再将照片发给顾客,一张修好图的照片价格在10元至20元不等。物美价廉,生财有道,借赏花东风,促经济繁荣。10元至20元,完全是亲民价,旨在薄利多销,更好服务游客,让更多的财动起来,源源不断地生财。
记录自然之美,记录人文之美,记录发展之美,摄影大有可为。相机功能强大,可以摄影录像两不误,还可以制作视频。摄影怡人,助推赏花经济,摄影可以理所当然地唱主角。眼光可以更长远一点,比如摄影和美术相通,人在画中游,何妨慢中行,美术来助力,给游客现场速写,绘画等,为赏花经济注入更多文化动力。
@李雨欣:作为体验经济的典型形态,赏花经济的真正价值在于以“花+”模式激活文化基因、商业潜能与旅游资源的三重共振。一些创新实践有效破解了“走马观花”的困境,使游客停留时间延长3.2倍,周边商户营收增长47%,生动诠释了“流量变现”向“留量深耕”的转型路径。
然而当前赏花经济繁荣背后,同质化隐忧日益凸显。不少景区陷入“造景思维”窠臼,简单复制“集市+快闪”的运营模板,导致各地“樱花节”“桃花节”渐成千人一面的景观拼盘。更有甚者将文化元素生硬嫁接,使非遗展示沦为拍照背景墙,汉服体验变成换装游戏,看似热闹的节庆活动实则透支了文化内涵。破解这一困局,需要深挖地域文化基因,如南京将梅花与六朝古都文脉相融合,洛阳让牡丹与盛唐气象相辉映,真正实现“一城一花一故事”的差异化发展。
上一篇:
警惕文字游戏背后的舌尖陷阱
下一篇:
天价采购撕开监管缺口,莫让希望小学成失望样本
上一篇:
警惕文字游戏背后的舌尖陷阱
下一篇:
天价采购撕开监管缺口,莫让希望小学成失望样本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