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农民工老龄化问题应引起重视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3日版次:02
  近日,国家统计局住户调查司司长称,伴随人口老龄化加深,历年《农民工监测调查报告》显示,2014年农民工平均年龄为38.3岁,2024年为43.2岁;平均年龄10年增加了4.9岁。与此同时,40岁以下农民工所占比重由2008年的70%下降到2024年的43.7%。50岁以上农民工占比从2015年的17.9%增长到2024年的31.6%;50岁以上农民工规模已达9471.5万人。
  改革开放的春风吹开了人口流动的大门,无数农民背井离乡,投身城市建设的滚滚洪流。然而,岁月无情,他们为城市奉献了青春与汗水,自己却在时光的侵蚀下逐渐老去。农民工老龄化背后,是产业结构转型的阵痛。中国经济正从传统制造业向高端产业迈进,对劳动力的素质和技能要求日益提高。然而,老一辈农民工大多文化程度不高,缺乏专业技能,在产业升级的大潮中,他们就像被时代抛弃的孤舟,只能在传统重体力劳动领域艰难徘徊。
  年轻一代农民工,受高学历教育的影响,不再愿意像父辈那样从事高强度、低收入的工作,他们渴望在城市中找到更体面、更有发展前景的岗位。这种代际差异和产业转型的矛盾,使得农民工队伍出现了“青黄不接”的局面,老龄化问题愈发凸显。低技能工人在就业市场上的边缘化,不仅是个人命运的悲剧,更是社会资源分配不均、产业结构调整滞后的必然结果。
  农民工老龄化,还暴露出社会保障体系的严重缺失。他们为城市的建设付出了巨大努力,却始终无法真正融入城市,在子女入学、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面临着诸多不公平待遇。没有本地户口,子女入学难如登天;没有稳定的社会保障,生病住院只能自己承担高额费用;没有合适的养老场所,老无所依的恐惧如影随形。他们在城市中努力打拼,却始终像无根的浮萍,找不到归属感。这种社会排斥,不仅伤害了农民工的感情,也影响了社会的和谐稳定。一个连为城市作出巨大贡献的农民工都无法善待的社会,又怎能称得上是一个公平、正义、有温度的社会?
  面对农民工老龄化这一严峻挑战,整个社会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为这一群体撑起一片希望的天空。产业升级转型刻不容缓,政府应加大对新兴产业的扶持力度,加强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农民工的就业竞争力,让他们能够跟上时代发展的步伐。同时,要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打破城乡二元结构,让农民工在子女入学、住房、养老、医疗等方面享受与城市居民同等的待遇,真正实现“老有所养、病有所医、学有所教”。
(作者:闻夕,时评人)

下一篇:“婚姻登记”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