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 上一版 下一版 >>

随迁子女在校率 并不能说明什么

来源:南方农村报时间:2025年05月13日版次:02
| 农讲所 |
  每年国家统计局的《农民工监测数据》都会公布农民工“随迁儿童入园率和在校率”的数据,几乎都接近百分之百。例如,2024年,“3—5岁随迁儿童入园率为94.5%、义务教育年龄段随迁儿童的在校率为99.8%”。
  “随迁儿童”的父母,本来就有能力在工作地供自己的孩子上学。对于众多农民工家庭而言,入学要求高、入园难、择校贵、证件繁琐等现实难题,犹如一道道难以跨越的鸿沟。当得知孩子在新城市入学困难重重时,他们只能无奈地将孩子留在农村老家,让孩子成为留守儿童。这就意味着,那些最需要帮助、最弱势的留守儿童群体,被无情地排除在了“入学率”的统计范围之外。数据统计的只是幸运的“既得利益者”,而真正处于困境的孩子却被刻意隐藏,这样的数据又怎能反映真实的教育状况?
  城市公办学位有限、入学门槛高,是横亘在农民工子女入学路上的一座大山。积分入学和积分入户政策,看似公平,实则充满了不公。以苏州为例,学历的巨大差距导致积分悬殊,高中学历仅加20分,而研究生以上学历却能加200分,这无疑将低学历的农民工群体拒之门外。东莞虽对学历无要求,但积分基于社保缴纳时间,灵活就业群体因未买社保,连积分入学的资格都没有。即便有幸获得积分入学机会,随机分配学校的做法,又让孩子们面临通勤难题,给家庭和学生带来巨大负担。这种种限制,使得大量农民工子女无法在流入地入学,只能留守农村。
  “随迁子女入学率”的虚假繁荣,不仅掩盖了政策障碍,更忽视了农民工子女的实际受教育状况和社会分层。在农村,公立学校虽免费入学门槛低,但教育资源匮乏;而在大城市,外来工子女要历经重重磨难,办齐各种材料,往往只能进入民办学校、“过渡班”甚至三无小学校园。公办幼儿园更是只向本地户籍敞开大门,高额赞助费让农民工望而却步。这种巨大的教育差距,是社会分层的鲜明写照,却被“入学率”的虚假数据所掩盖。
  那些因教育而分居两地的家庭,承受着巨大的痛苦。孩子在农村上学,父母一年只能见一两次面,感情逐渐淡漠,孩子的心理健康和安全问题也令人担忧。大量农村留守儿童由祖辈照看,甚至单独或与其他儿童一起生活,他们的教育、健康、安全、情感需求长期被忽视。这些被“统计在外”的孩子,才是真正需要社会关注和帮助的群体。
  相关部门不能再沉迷于这虚假的数据中自我陶醉,而应深入基层,了解农民工子女的真实需求,打破入学门槛,增加公办学位,优化积分入学政策,让每一个孩子都能享受到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
□黄思成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