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期
南方农村报
02版: 评论
<< 上一版
下一版 >>
版面导航
+
放大
-
缩小
●
默认
农村学生抑郁风险高,构建“心理护栏”迫在眉睫
来源:
南方农村报
时间:
2025年05月13日
版次:
02
| 兴农评 |
农村学校每5个学生中,就有1人存在轻度抑郁风险。近日,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的《2024年我国欠发达地区农村学生心理健康报告》指出,21.5%的农村学生有轻度抑郁风险,农村学生抑郁风险高于全国平均水平,学生手机沉迷现象严重,初中阶段尤为突出。
农村儿童心理健康失衡的背后,是多重困境的交织。在大量劳动力输出的农村地区,留守儿童因家庭结构破碎与情感支持缺失陷入困境,农村学校面临专业心理师资匮乏、课程体系薄弱的现实,叠加贫困、校园欺凌、低龄寄宿等压力源,形成系统性风险,导致农村儿童所显现的心理问题更为严重。破解困局亟需构建家庭、学校、社区、政府齐抓共管的关爱服务体系,为农村儿童搭建好“心理护栏”。
首先,增强家庭支持和关爱。父母务必重视孩子的心理健康,“闹脾气”“情绪化”“不听话”等认知或会遮蔽孩子的心理问题。可尝试通过阅读学习,了解相关心理知识,通过定期视频通话等,关注孩子的心理变化。也可以尝试亲友乡邻“抱团带娃”,请留守在家的亲友乡邻多关注孩子,及时反馈、疏导孩子的不良情绪,做好心理引导。
其次,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容缺失。在短期内无法全面配备心理教师的情况下,农村学校应开设“双层”心理健康课程。第一层面向教师,定期组织开展教育心理学培训,让更多教师增强意识、掌握方法,及时发现、干预学生的心理问题。第二层面向学生,普及心理健康问题的自查方法和排解措施。同时,学校图书角应配备儿童心理健康普及读物,引导学生关注自身心理健康。
再次,充分发挥农村社区作用。社工与志愿者是介入农村儿童群体心理健康问题的有生力量。村委、乡贤、返乡青年等群体可组建本土化志愿团队,定期组织有利于孩子心理发展的集体活动,整合乡村文化礼堂、农家书屋等公共空间,打造非正式的心理疏导场所。
最后,社会资源供给尤为关键。政府在社会治理中起主导作用,既需整合已有福利政策,又应充分激活社会力量,引导构建农村儿童心理健康社会关爱服务网。一方面,建立“城乡结对帮扶”机制,推动优质心理健康资源下乡支援。另一方面,出台相关政策,支持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或工作,减少亲子隔离。
(作者:杨娉婧,本报评论员)
上一篇:
“婚姻登记”
下一篇:
随迁子女在校率 并不能说明什么
上一篇:
“婚姻登记”
下一篇:
随迁子女在校率 并不能说明什么
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