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
汉字王国里的故事 |
|
|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3年08月15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
作者:
|
□黄婵
间歇、癞蛤蟆、黏稠、舂米、脱臼……这些使用率颇高的词,你会写吗? 因为两档关于汉字的电视节目,人们忽然发现,因为电脑普及、网络用语泛滥,汉字竟然成了最熟悉的陌生人,很多字认得而不会写,就更不用说汉字背后的故事了。 汉字被称为“世界上最美的文字”,从甲骨文、金文到小篆、隶书、楷书等,汉字的演变史其实就是中国人生活、环境、文化的发展史和流变史。说到底,汉字就是中国文化的根。 在学界,古文字研究是显学,广东的大家——商承祚、容庚曾是全国的魁首,广东的古文字研究水平目前在全国也是处于领先地位。但在民间,古文字就是一门隐学——有多少人了解和关心一个汉字的来龙去脉呢?私塾消失以后,本打小学习的“小学”——文字、音韵、训诂,早已变成“学校”的代名词;简化字出现后,汉字的本来面貌被毁于一旦。 可是,只有了解了一个汉字的演变史,我们才真正熟悉它,将它刻画于心,同时也将中国的历史文化铭记于心。 一直以来,学界醉心于研究,发表了无数学术文章,解开了无数汉字演变之迷,却忘了将成果普及于民众。学术文章太艰深,辞书太枯燥,再加上应试教育体系的作用,孩子们已经不会问:“汉字为什么是这个样子呢?” 瑞典人林西莉于1950年代问了这个问题,然后跟着著名汉学家高本汉,花了十几年时间学习,接着耗时8年,写就《汉字王国》一书,并因此获得瑞典国内最高文学奖——奥古斯特文学奖。 林西莉的学术研究水平自然比不上我国的一流学者,《汉字王国》不是一本辞书,也不是一本呈现学术成果的书籍。林西莉本着对汉字的热爱,将自己对汉字的理解,说与学生分享。可以说,《汉字王国》是一本分享学习心得的书籍。 古人在生活中所积淀下来的对大自然的敬畏、对周遭事物的描述、对衣食住行的记录等,都一一体现在文字之中。例如龟、犬、鹿、龙、羊等文字,从今天的书写方式已经看不出与动物实际形态的关联了,那么,它们是如何演变成如今这个样子的呢?这些又与古人的书写习惯、生活方式或文化发展有什么联系吗?显然,这已不仅仅局限于文字学了。林西莉结合考古发现,用自己的经历、图片和知识,分“人和人类”“水与山”“野生动物”“家畜”“车、路和船”“农耕”“酒和器皿”“麻与丝”“竹与树”“工具与武器”“屋顶与房子”“书籍与乐器”“数字和其他抽象的字”等部分,用平易近人的文字,讲述了一个个精彩的故事,直观、有趣、轻松。 林西莉在瑞典教学的过程中发现,“我对汉字的结构和早期的形式讲授得越多,他们(学生)越容易理解和记住这些汉字。当我同时也讲解这些文字所来自的那个世界,讲述古代中国人的日常生活——他们的房子、车辆、衣服以及他们使用的工具,讲述产生这些文字的自然场景——乡野、山河、动物与植物时,效果就特别好。”这样的效果一样作用于中国的学生和希望了解汉字的人们。 林西莉讲故事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