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版/ 19版:读与写 /下一版  查看本版大图
 


“点心”为“点饥”



南方报业新闻 时间: 2012年12月20日 来源: 南方农村报
作者:杨剑桥


■来龙去脉
  最近,互联网上许多人在讨论“点心”这一名称的由来,网友们一般都引用宋代吴曾《能改斋漫录》卷一的记载:“世俗例以早晨小食为‘点心’,自唐时已有此语。按唐郑傪(cān)为江淮留后,家人备夫人晨馔,夫人顾其弟曰:‘治妆未毕,我未及餐,尔且可点心。’其弟兴瓯已罄。俄而女仆请饭库钥匙,备夫人点心,傪诟曰:‘适已给了,何得又请?’”但是更早唐代孙頠(wěi)《幻异志·板桥三娘子》即云:“有顷,鸡鸣,诸客欲发,三娘子先起点灯,置新作烧饼于食床上,与诸客点心。”可见,“点心”这一名称最早在唐时已有。
  不过人们奇怪的是,小零食为什么叫“点心”?有人给出的答案是,相传东晋时期有一大将军(一说是南宋初的梁红玉),见战士们日夜血战沙场,英勇杀敌,甚为感动,随即传令烘制大家爱吃的美味糕饼,送到前线,慰劳将士,以表“点点心意”。从那以后,人们便将各种美味糕饼统称为“点心”,并沿用到今。但是这一说法,只能解释用作名词的“点心”(如“备夫人点心”),却无法解释用作动词的“点心”(如“尔且可点心”),所以并非确解。
  其实要明白“点心”的得名之由,先得明白其中“心”字的意思。原来在古汉语中,“心”有胸口、胸膛之义,如《庄子·天运》:“其里之丑人,见而美之,归亦捧心而矉(通”颦“,皱眉)其里。”汉代李陵《答苏武书》:“此陵所以仰天椎心而泣血也。”又如所谓“背心”,也就是只有胸和背两部分的衣服。不仅如此,“心”甚至还可以专指胃部,如元代朱震亨《丹溪心法·心脾痛》:“心痛,即胃脘痛。”在现代某些方言中,胸口也叫“心口”,胃痛也叫“心口痛”。既然如此,那么所谓“点心”,就是腹中饥饿,吃一点小零食点一点胃部的饥而已,换一种说法就是“点饥”。“点心”的这一意思至今还保留在方言中,如许宝华主编《汉语方言大词典》记载东北话:“五点钟才能开饭吧,先吃点儿点心点心。”看来“点心”最初是用作动词,后来也用为名词,指用来“点心”的食物。
  在上引吴曾《能改斋漫录》中,“点心”是指早晨小食,早饭人们一般吃得不多,所以把早饭称为“点心”是容易理解的,现今人们也还有“吃早点”一说。但是在上海崇明话中,居然把吃午饭也称为“吃点心”,这是怎么回事呢?原来过去崇明岛上是十分贫穷的农村,人们一天只吃早晚两餐,中午虽然劳作辛苦,也只能点点饥罢了,所以把午饭称为“点心”,也可算是名副其实了。国内把午饭叫作“点心”还有好几个地方,其原因大概都是如此。
□杨剑桥
 
 
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制作 -- 经营许可证编号:粤B2-20050154
未经南方报业传媒集团新媒体部书面特别授权,请勿转载或建立镜像,违者依法追究相关法律责任